首页 |
|
对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0106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强化我省创新要素集聚的建议的提案)
农工党江苏省委:
贵委提出的“关于强化我省创新要素集聚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两聚一高”目标,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近年来,我们按照“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分类管理、提升能力”的工作思路,围绕主导产业、重点区域和民生领域,整合各方资源,不断构建和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提升平台创新和服务能力,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建设基础性公益性科研基地。
1、高端谋划重大科研设施。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围绕国家战略部署,我省积极引进高端资源和重大设施,支持建设了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和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2016年6月完成建设正式启动运行,其核心设备“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连续两次荣登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排名榜首,基于此机开展的“千万核可扩展全球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项目荣获2016年度全球唯一的“戈登贝尔奖”,实现我国高性能计算应用在此项大奖上零的突破。经过多年创建,2016年,国家正式立项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牵头承担“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16.7亿元,其中国家拨款9亿元,实现了我省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零的突破,未来网络研究院已汇聚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及企业的56个关键技术团队, 其中3个院士团队,人员规模超1000人。中科院连云港能源动力研究中心牵头申报的高效低碳燃气轮机实验装置(IGCC)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通过了国家现场考察,专家评审答辩中获得第一,成功牵头组织该项目,成为落户江苏的第二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2、加强重点实验室原始创新。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我省共布局建设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97家,其中国家级28家、数量位列全国省份第一。重点实验室在开展重大科技前沿性问题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获取原创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抢占未来技术制高点等方面为江苏创新提供重要支撑。全省重点实验室目前拥有固定人员5226人,其中两院院士54人,2016年共承担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277项,共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44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8项、占全省的35.29%。
二、服务产业集聚发展,打造新型研发与公共服务平台。
1、大力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一是以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和引领产业创新发展为引领,着力于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环节,加快推进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作为全省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加快吸引国内外优质科技资源上有了新的突破、在创新体制机制上有了新的突破、在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上有了新的突破。二是围绕地方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引进中科院系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310家,新型研发机构具有体制新颖、机制灵活、管理先进、运行高效、人才聚集等鲜明特点,以合同研发、成果转移转化、技术服务、科技型企业孵化为主要业务,在我省科技创新活动中崭露头角,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16年度全省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合同科研1795项、横向经费67.7亿元,提供各类科技服务24829项、收入384.3亿元,转化科技成果867项、收入66.4亿元。
2、大力推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针对我省“园区经济”特点,依托新兴产业要素集聚的园区,采取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行、企业化管理、社会化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规划建设产业配套集成式、产业上下游链条式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群,依托园区布局294家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基本覆盖了全省的国家和省级高新园区,服务业态涵盖研发设计、技术转移、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领域,2016年服务单位或个人34.42万家(人),服务总收入38.85亿元。积极探索服务模式创新,建设虚拟检测实验室,开通“金册网”,采取O2O的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为中小企业提供检验检测、技术标准等服务,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3、大力推进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积极推进省科技服务示范区、科技服务业特色基地、国家科技服务业试点等集聚区建设工作。2016年,省科技厅会同省质监局、江苏检验检疫局、省知识产权局等部门,启动实施科技服务业特色基地建设工作,首批优选了7家省级科技服务业特色基地,引导地方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科技服务特色业务,形成专业服务优势和特色。积极推动苏州工业园区、武进高新区等6家高新区纳入国家级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膜材料产业、石墨烯产业等国家级科技服务业行业试点3家,数量居全国第一。苏州自主创新广场、常州科教城等已建成的6家省级科技服务示范区共有研发服务场所197万多平方米,集聚服务机构342家,引进专职服务人员6519人,年服务量超过34.89万项次,实现服务收入超39.69亿元,全省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效应充分凸显。
三、聚焦技术供给,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水平。
1、加快高水平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近年来,省科技厅联合省经信委等部门培育指导我省龙头企业研发机构申报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达126家,高水平的企业研发机构创新成效明显。法尔胜泓昇集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亨通集团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双良节能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中车戚墅堰所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成果获第四届中国工业大奖,占所有获奖企业和项目数的18%;正大天晴药业集团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研发的“抗乙肝药物恩替卡韦全新工艺产业化应用及临床创新研究”项目获第11届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仅有的两个一等奖之一。
2、稳步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深入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百千万”行动,全省国家级、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达73家,培育省级重点企业研发机构887家,建有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3020家,企业院士工作站344家,企业研究生工作站3780家。截至2016年底,我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稳定在90%左右,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人员近37万人,带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达到1600亿左右,支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新产品销售持续多年保持稳定增长。
贵委对我省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与建议,我厅在下一步工作中将认真予以采纳和吸收:
一是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平台市场竞争力。围绕“世界有影响、全国最前列”的目标定位,加大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探索和先行先试力度,建立健全市场化运营机制和考核机制,深入推进“一所两制、合同科研、项目经理、股权激励”等市场化改革举措,构建“科研、中试、产业”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打通产业创新链中从科学到技术转化及技术到产品转化两个重要环节。积极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完善科技创新券制度,加大中小企业用户补贴范围和力度,从需求侧激发和拉动广大企业使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等创新资源开展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推动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在江苏与地方政府、园区合作,创新体制机构,建立新型研发机构,落实科技创新“40条”政策,以对其研发投入予以奖补,引导新型研发机构对企业开展合同科研,大力推进政产学研用结合与科研成果产业化。以服务为绩效导向,进一步完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评价指标体系,更加突出服务收入、服务量、服务增长率等考核权重,遴选打造一批服务业绩优、服务资质强的示范性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一批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服务产品和服务品牌。
二是强化能力提升,进一步提高创新平台支撑发展的水平。我省各类创新平台建设数量已成规模,服务领域类别和服务产品等基本覆盖了科技服务各类业务,但是服务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下一步将强化创新平台的运行管理,从重视布局建设向服务能力提升转变,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支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引导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注重与国家级平台的衔接,积极创建和培育一批国家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鼓励服务平台争创国际门槛性服务资质、建立服务产品标准、打造服务品牌。加强重点实验室等原创绩效评估,评估优良的给予稳定的自主科研补贴,引导和支持其持续提供原创成果和对社会开放运行。持续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百千万”行动,支持提升创建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强化省重点企业研发机构能力提升,稳定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面上研发机构建有率。优化市场环境,支持和引导科技服务特色基地(示范区)引进培育知名龙头骨干机构,围绕区域创新创业服务需求,构建创新全链条的服务平台,健全科技服务业标准体系,推动市场化运作,为企业提供专业化、集成化的科技服务,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三是加强区域协同,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平台整体效能。苏南地区围绕培育新兴产业新增长点的目标,立足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以重大科学装置、科技基础资源平台、重大产学研创新平台为主体的苏南科技基础设施一体化服务平台,统筹推动苏南科技创新平台的线上线下互联互通、开放共享,服务自创区创新驱动引领发展。苏中地区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突出企业研发机构百千万行动计划部署,加强规上高企的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和能力提升,为区域产业发展和企业创新创业提供有力支撑。苏北地区围绕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结合沿海科技走廊建设,突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优化布局和能力提升,完善科技服务业务体系和标准体系。针对不同区域的定位要求,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区域分工、协同发展,根据发展阶段和区域资源优势、平台基础等,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进一步梳理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形成若干产业细分领域的平台群,使产业上中下游间各类平台能有效衔接、资源互补,提升平台整体体系能力。
四是打造技术产权交易市场,进一步推动创新资源网络化服务。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围绕“聚力创新”,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一平台、一中心、一体系 ”的建设路径打造全国领先、国际有影响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秉持“连两头、促中间,小平台、大服务”的理念,立足高校院所、创新平台等创新资源供给侧与科技型企业需求侧,以线上服务平台为重点,以线下服务社区和技术转移体系建设为支撑,汇聚创新力量、资源、政策,展示最新技术、成果、产品,活跃技术产权交易,做到有形与无形、线上与线下、国际与国内互联互动互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开展团队互通、项目对接、交易撮合、投融资支持等交易服务,以信息集散带动创新资源有效汇聚,以服务集成促进创新资源高效流动,打造全天候、实时性、一站式技术转移与产权交易服务平台,积极探索政府支持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创新资源配置新机制,引进市场化管理运营公司,组建专职专业运行团队,加快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增强服务互动功能,与地方政府、科技园区、平台单位、孵化器等实行互动连接,实现多个资源网络互连互通,完善上下、左右联通的网络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率和能力。
非常感谢贵委提出的建议,敬请继续关注和支持我省的科技创新工作。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2017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