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徐长军、支苏平、张伟、张农、李向东、郑丽敏、张建云、徐宝文、陆延青委员:
你们提出的“抓住‘云大物智’新机遇,培育扶持创新型领军企业”建议收悉。其中提出“抓住‘云大物智’新机遇,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并针对“孵化与扶持‘云大物智’和产业互联网服务经济”提出了关键政策建议。对于加快我省以“云大物智”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新引擎快速发展,推动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我委对此建议高度重视,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云大物智”和产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核心,为此,我委高度重视相关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和融合发展工作,将“云大物智”和产业互联网作为推动全省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具体而言,从以下几方面大力推进“云大物智”和产业互联网的融合发展以及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
一、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打造融合创新平台
1、制订《江苏省“数动未来”专项行动计划》。“数动未来”专项行动旨在以大数据为核心,智能应用为方向,云计算、物联网和互联网为支撑,充分运用数(大数据)、智(人工智能)、云(云计算)、网(物联网、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加快全省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有效促进江苏经济和社会治理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计划实施的具体目标为:到2020年培育300家利用数智云网新技术新模式实现转型升级的“腾云驾数”骨干企业,建设10个大数据产业园、10个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示范区和试验区,50个大数据融合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载体,重点围绕智能制造促进工业技术软件化和工业大数据发展,推广应用5万个工业APP;围绕智慧江苏建设在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形成一批大数据典型应用。实施200个融合应用示范项目,其中优选50个标杆项目,以点带面促进全省融合应用水平快速提升。到2020年带动5000家企业与社会治理单位业务与“云大物智”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充分发展,对实体经济带动水平显著提高。
2、加快推进产业标准体系建设。一是组建江苏省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根据“急用先行、成熟先上”的工作原则,率先重点开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核心信息技术产业基础性、通用性标准的研制和应用推广。全面强化和固化江苏核心信息技术企业在领先发展领域上的成果,强化江苏企业在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制定过程中的话语权。二是大力推动国家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相关标准在江苏的落地应用与推广。鼓励和支持第三方标准评估机构等标准化服务组织建立和完善标准服务公共平台,继续开展企业首席标准官评估试点,强化优秀标准化企业和标准化案例的宣传推广,争取更多地方、更多企业以标准化为引领,推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塑造核心竞争力,全面推动传统软件产业向网络化、平台化、服务化转型升级。三是进一步加强全省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工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原有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进行再升级再完善,增加面向企业首席标准官培养、核心信息技术标准工程师培训、标准预研需求发起和对接等新的公共服务功能模块开发。
3、加快推进无锡物联网创新示范区建设。深入贯彻落实部际协调领导小组会议和省领导小组会议提出的工作要求,加强对上工作衔接和争取,协调省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无锡示范区的指导和支持,推动无锡示范区建设再上新台阶,全面完成国务院批复的《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好世界物联网博览会的效应,用好该平台带来的信息、人才、技术、资本集聚效益,积极做好各项对接,争取更多成果尽快落地。积极整合和利用各方资源,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加快推进无锡示范区建设,促进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应用推广、模式创新协同发展,切实使之成为全国物联网技术创新的先导区和应用示范的先行区,引领物联网产业发展。
4、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积极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和工信部《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加快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建设和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会同科技厅等部门,推动创新中心加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力度,强化自主知识产权突破。制造业创新中心将专业从事相关核心技术领域的高端深度创新,并以创新中心为核心形成产业技术应用联盟,加快推动关键共性核心技术成果产业化,以技术链拉动创新链,以创新链联动资本链,最终带动产业链。目前已在全省培育智能机器人及成套装备、物联网、微系统、工业软件、工业云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多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对于每个培育初步完成,纳入试点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还将给予连续三年、每年1千万的省级财政专项资金补助,加速支持其发展为国家级创新中心。
二、全面深化市场对接、培育创新领军企业
1、实施“腾云驾数”企业培育计划。重点培育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互联网信息服务等领域的骨干企业,并配套相关激励措施;优选骨干企业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互联网信息服务等领域的优质平台、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形成“腾云驾数”企业、平台、产品、服务目录和解决方案案例集,多渠道多方位进行宣传推广。
2、对接“云大物智”应用市场。持续开展大数据应用等示范评选,围绕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领域大数据应用创新,遴选一批优秀大数据应用示范项目和数智云网新技术融合应用示范平台;面向积极应用“云大物智”新技术新模式进行业务升级的中小企业发放“数动未来”升级券,面向积极应用“云大物智”新技术新模式进行创新提升的社会治理单位发放“数动未来”创新券。升级券和创新券可以用来补助购买“腾云驾数”优选目录中的平台、产品和服务。
3、加大企业分类扶持力度。一是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本土创新创业公司,对其给予足够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快形成产业引导基金、针对初创企业的天使基金,大力扶持有发展潜力的初创企业;二是针对具有成为独角兽潜质的企业,出台有实质性帮助的政策和计划;三是改变对核心信息技术企业,特别是“云大物智”和产业互联网申报省财政专项资金的评价体系,更多关注企业创新性、业务模式、用户数和成长性;四是逐步加大信息产业专项资金的有偿使用方式,通过引导与社会资本组建支持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的创业投资基金,以及融资担保补偿资金,依托专业管理团队,市场化运作,加大对“云大物智”和产业互联网创业企业的支持;五是鼓励社会资金投资软件和互联网产业项目,构建支持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天使投资、VC(风险投资)、PE(私募基金)分段投资体系。
三、全力推进工业互联、加快两化深度融合
1、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一是抓布局。加强省、市联动,推进省内行业龙头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基础电信运营商开展深度合作,重点建设20个在国内有竞争力、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省内骨干企业整合资源、加大投入,重点打造30个左右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二是抓重点。着力推动骨干制造企业与省内相关特色平台、行业平台深化合作,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企业积极性,在鼓励百家争鸣中打造在国内“叫的响”的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三是抓提升。组织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信服务评估、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力测试诊断等工作,定期发布我省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发展能力指数,推进工业互联网试验验证测试床建设。
2、加强工业互联网推广应用。一是大力实施企业上云计划。通过企业上云,引导和提升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升级。建立实施企业上云综合奖补政策,建设上线省企业上云综合服务平台,分层级组织实施星级上云评定工作。力争2020年前,新发展10万家企业核心业务“上云”和百万台设备上云,重点建设5000个三星级、1000个四星级、200个五星级上云企业。二是打造示范标杆工厂。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先导性应用,引领和发展智能制造,形成一批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形成众多有行业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江苏智造”企业军团。三是培育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区。实施省级“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培育计划,选择一批“两化融合”发展基础好的特色产业园区,发展“互联网+”集聚区新业态、新模式,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特色基地的政策聚焦支持力度,更加有效地激发产业链上下游以及政产学研用和资本市场积极性,立足区域内制造力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积极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实现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经济相互赋能、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3、优化工业互联网发展基础。一是推进企业内外网络升级改造。开展园区、企业的“网+云+端”工业信息基础设施的试点示范建设,制定江苏“企企通”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推进工业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企业高带宽专线服务,在重点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建设G级网络出口带宽,推进企业利用5G、IPv6、窄带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实施内外网络改造提升,实现工业互联网“进企业、入车间、连设备”。大力推进我省工业互联网标识体系建设,积极争取在我省设立国家标识解析体系顶级节点,加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系统与工业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试点。二是加强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完善,制定工业互联网安全管理规范和工作指南,完善工业互联网安全评估认证体系,定期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风险评估。深入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试点示范,提升工业企业风险隐患排查、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技术支撑能力,重点建设100家工控安全示范企业。加快研发安全可靠的工业互联网设备与系统,加强技术平台支持下的信息安全管理,确保信息、数据、网络、生产、设备、人机等环节的信息安全。三是打造交流合作平台。发挥好工业互联网联盟、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等平台作用,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专题培训、对接交流等服务活动。继续高水平举办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交易博览会,搭建工业互联网国际合作交流平台。
四、继续深化政策服务、营造优良产业生态
1、组建“数动未来”专家服务团。充分挖掘省内外产学研用专家资源,组建“数动未来”专家服务团,开展“数动未来”江苏行活动,分行业、分领域梳理问题、寻找痛点,明确转型升级的需求和方向。针对我省传统优势工业领域和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单位,提供应用“云大物智”新技术新模式来实现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及服务化转型的整体解决方案咨询公益服务;针对智慧江苏建设领域的政府部门和社会治理单位,提供应用“云大物智”新技术新模式来实现政务服务和社会治理提质增效的专业咨询建议公益服务。
2、推动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开放。一是加快省大数据管理中心建设。我省已成立省大数据管理中心,负责统筹推进全省政务数据资源的共享开放,建立横向互联、纵向贯通、安全可靠的统一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完善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宏观经济、公共信用、人口等基础信息资源库以及重要领域信息资源库,建立全省统一的“大平台、大数据、大系统”,推动信息资源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共享。二是实施政府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工程。加强政府部门数据的全省统筹管理,加快建设省级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推动建立政府数据开放标准体系,加快制定公共机构数据开放计划,推进公共机构数据资源统一汇聚和集中向社会开放不断扩大数据开放范围,保证动态及时更新。研究编制数据资源特许使用管理办法。引导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主动采集并开放数据,建立政府和社会互动的大数据采集形成机制,加强政府数据与社会大数据的汇聚整合和关联分析。
3、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扎实推进引领型知识产权强省建设,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积极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高质量的版权作品创造,促进高效益的版权运用。开展江苏省优秀软件产品(金慧奖)评选。提高软件产品质量和商业化程度,培育知名品牌,2017年共评选出优秀软件产品30个。会同省版权局、新闻出版广电局等部门联合开展了省优秀版权作品(软件)的评选,共20个优秀版权作品获奖。鼓励支持企业积极开展软件著作权登记,截止今年11月底,全省软件著作权登记接近4万个,同比增长27.5%。指导省软件行业协会开展软件产品评估,2017年全省共5800个软件产品通过评估。
4、加强政策资金支持保障。一是积极鼓励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做大做强江苏本土平台。把发展工业互联网作为产业政策的重点方向,加大省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对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上云”以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示范项目支持力度,引导提升企业发展产业互联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促进“i创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成果产业化。赛事对接产业、资金成效显著,各级经信部门、各互联网产业园、众创园为“i创杯”量身定做了专门的“优惠政策包”,除了大赛奖金之外,每年的省级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引导资金还会对上年度每个二等奖以上落地江苏的项目给予50万以上的资金奖励。促成更多项目落户到江苏。去年举办的第三届大赛规模质量双提高,共有近1300个项目报名参赛,其中省外项目为332个,占比接近1/3,有过融资经历的项目超过22%。截至目前已有3个项目落户南通市通州湾科创城,10个项目落户江宁,此外,还有大批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正在与各类投资机构进行密切接洽。
5、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是积极实施育鹰计划升级工程、领军人才打造工程、网英聚苏引智工程、培训基地建设工程、中坚精英培养工程和公益学堂强基工程,培育一批既有国际化视野、又具互联网思维的领军型企业家,有效提升产业融合人才的规模和质量;二是改善人才评价标准,加强省双创团队(软件和互联网类)引进支持力度,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海内外引进、自主培养等方式,加快形成一批技术上“软、硬”兼通的“云大物智”高层次人才,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团队,有效吸引省外的创新创业人才回江苏创业;三是强化人才公共服务,充分发挥省软件行业协会、人工智能学会、江苏软件产业人才发展基金会等行业组织、人才组织作用,为“云大物智”等核心信息技术企业培养、引进高端复合型人才提供优质公益服务。
6、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进一步密切与国家相关部委的沟通对接、深化部省市合作机制,加强部门、行业之间的工作配合,合力推进“云大物智”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推广应用,努力形成各方发挥优势、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更好地发挥部门作用,在发展产业上当好“园丁”,培育好“土壤”,在服务企业上当好“店小二”,为“云大物智”企业提供精准化、具体化、专业化服务,打造支持政策更精准、涉企服务更精细、解决问题更高效的服务型机关,为海内外“云大物智”人才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目前,我省已基本具备了快速发展“云大物智”和产业互联网的资源秉赋,企业两化融合水平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但是与北上广深等地相比,我省在“云大物智”和产业互联网领域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力量还较薄弱,存在着“有高原无高峰”的现象。产业生态也存在不足,核心信息技术产业标准体系亟待建立,产业投融资环境有待优化,产业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两化融合程度有待进一步深化。
我委同意委员们的建议,非常感谢委员们对我省“云大物智”和产业互联网发展等工作提出了非常及时、务实的建议,我委将继续不断地创新支持方式,增强支持力度,想方设法促进全省“云大物智”和产业互联网发展。也期待各位委员持续关注全省相关领域的发展建设情况,相信在代表们的关心下,我省数字经济发展将会迈上新的台阶,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将更加深入有效,为努力实现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胜利做出更大贡献。
特此回复。
2018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