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龚旭初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建立区域医学中心,共享优质医疗资源”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我省远程医疗服务现状
为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近年来,我委努力发展远程医疗,推进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化,促进优质资源下沉。
(一)加强顶层设计。我委先后制定《江苏省人口健康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和《江苏省“十三五”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构建支撑省、市、县三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的信息网络,建立区域性临床检验、影像、心电诊断等中心,形成统一标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安全实用的远程协作平台,逐步实现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诊断、远程病理诊断、远程手术指导、远程教育以及视频会议等功能,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二)推进远程医疗服务规范化建设。2011年3月,我委根据国家总体部署和要求,印发了《关于推进我省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开展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推进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利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2014年出台《江苏省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功能规范》,进一步规范和指导各地开展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推进远程影像中心、远程心电中心、远程会诊中心等标准化建设,逐步实现远程医疗服务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推广。截止2017年底,我省以市、县(区)为单位已建立区域影像中心69家、区域心电中心52家、远程会诊中心53家。
(三)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医疗服务。2015年来,我委启动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在远程医疗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如盐城东台市依托东台市人民医院建立远程诊断中心,与辖区内基层医疗机构联网开展远程会诊,基层医疗机构可通过网络将疑难心电图、CT、磁共振影像资料上传到远程诊断中心进行诊断。如张家港市建立区域影像中心和远程会诊中心,2017年共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远程影像诊断28191次,提供远程会诊28200次。
(四)推进医联体内分级诊疗信息系统的推广。全省各市、县均已推开医联体建设,截至2018年3月底,有各种模式和性质的医联体约325个,其中城市区域性医疗卫生保健集团112个,农村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医疗集团153个,专科联盟60个,全部三级公立医院均参与医联体建设。各地医联体建设以城市三级医院和县医院为龙头,以临床优势专科及骨干医务人员为支撑,推进分级诊疗信息系统建设,促进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远程影像等务实医疗服务的推广。据统计,各地分级诊疗信息系统已覆盖332家二级以上医院、1343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带动了医联体服务能力的提升。
(五)推动互联互通,编织危急重症医疗救治网。推进胸痛、卒中、创伤、高危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五大救治中心建设,建设远程心电、远程影像、远程会诊等系统,120急救中心建立车载检验检查结果传输系统,推动基层、医院、急救中心救护车辆信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实时传输,切实缩短无效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构建融预防、筛查、救治、康复、健康管理为一体的分级防治网络体系。2017年底,全省共105家二、三级开展胸痛中心建设、98家二、三级医院开展卒中救治中心建设,88家二、三级医院开展创伤救治中心建设,建成省级高危孕产妇救治中心12家、市级24家,建成省级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中心11家、市级24家。
二、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我委将积极采纳您提出的宝贵建议,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完善促进远程医疗服务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推进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加快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建设。以三级公立医院和县级医院为龙头,开展市区纵向紧密型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鼓励医联体内部人、财、物、技术、信息、服务、管理一体化,依托龙头医院建立远程病理、影像、诊断等中心,推进医疗资源纵向有机整合,推动区域内医疗资源有效共享。大力整合技术资源,在统一质控标准、确保医疗安全的前提下,扩大检验检查结果的互认范围,减少重复检验检查。
二是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省、市、县三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统筹推进医联体远程医疗服务等信息平台建设,推进电子健康档案建设和务实应用,做到县(市、区)和医联体全覆盖,有效支持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和信息共享,实现医联体内诊疗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区域内居民健康信息数据,推进预约诊疗、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双向转诊、健康管理、远程医疗等服务。
三是协调物价部门,制定我省远程医疗服务价格体系。考虑实际运行成本,制定真正体现医生劳动价值的远程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充分调动医院、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感谢您的宝贵意见,希望您继续关注和支持我省卫生健康事业!
江苏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8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