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五十载,织就黄海之滨绿飘带
—— 东台6.8万亩盐碱地蝶变国家森林公园的背后
时间:2019-11-01 07:46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默认

这是一个非凡的奇迹!54年前,一群拓荒者走进草木不生的东台沿海,在含碱量2‰的瘠薄之地上种树造林。半个多世纪以来,十任书记和场长,一代又一代林工,把青春、梦想与希望深植荒滩,繁育出华东平原最大的人工生态林,给黄海之滨系上了一条美丽的“绿飘带”。

这是一个绿色的梦想!刈草垦荒,逐绿筑梦,层林叠翠。在中国的生态版图上,东台黄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也许只是针尖大的一个绿点,但就是这个绿点,防沙控碱、净化空气、荫庇百姓,成为沿海滩涂上一道坚不可摧的绿色屏障。

这是一座精神的峰峦!荒滩上,与树一起种下的,是信念。唯有植树志常在,敢教荒滩变绿洲。进入新时代,林场人守林护绿,百折不回,以实际行动守护着绿水青山,久久为功。

造林,盐碱地上绿树扎根

“那地方草都不生,能长树?”1965年,巴益宏接到组织任命赴离家20公里外的海边组建东台县林场时,亲友们都摇头。时任东台县乡镇负责人才7个月的巴益宏说:党让干啥就干啥!

和副场长巴益宏一样坚定的,还有党支部书记李汉裕:“如果树好栽,还要我们来?”林场领导班子6人、职工18人,这支拓荒队横下心:种树!

莽莽荒滩,沙尘飞扬,盐霜泛白,飞鸟不栖,仅有盐蒿和白茅,要在这里种活一棵树,难!“喝沟塘咸水,睡茅草地铺,抬脚没路,只有没过脚脖子的沙土。”对巴益宏当年那段生活,儿子巴建华至今难忘。

6.8万亩荒滩怎么变林场?该种什么树?探路者们经过各种尝试,一度希望渺茫。

1968年,林场迎来毕业自当时南京林学院的首位大学生朱龙山。技术分析、栽种试验,最终,他们锁定耐盐碱、成活率高的刺槐,将其作为林场的“先锋”树种。

时间一长,刺槐生长慢、成材率低、经济效益不高的弊端愈发显现。曾任场长的葛元才说:“看着这些长不大的‘小老树’,心里急啊。”

探寻还得继续。从兰考捎回的泡桐苗立不了根、漆树苗让人过敏难耐……他们又盯上了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水杉。“首批苗栽下去,没几天就被盐碱‘烧’死。”朱龙山用水杉枝条扦插,林工们小心翼翼浇水漫灌、放水再灌,用柴帘为幼苗遮阳。当羽毛般的新叶萌出,林场沸腾了!

竹子、意杨、银杏……林场人一路探索、苦干实干,让越来越多适生树种在盐碱地上扎下了根。

造林,不是只有林工们在奋斗。东台市三仓镇梅寿芝老人,1982年从泰州离休后只身来到林场,搭草棚、接雨水、开荒地,18年如一日义务植树15万株,捐出退休金28万元。梅老去世后,骨灰就洒在林场,远在外地的儿子梅红将每年祭拜父亲的日子定在植树节这天。林场管理员张铁锁说,梅老不仅是植树志愿者,更是扛起绿色旗帜的精神传播者。

每一份付出,终不会被辜负。在如今的黄海森林公园内,水杉林面积占35%,银杏大道成为“网红打卡地”。一代代林工,用筚路蓝缕的苦乐年华,成就荒滩上的辽阔绿荫。

护绿,守“三保”不丢“林”魂

春来新绿初展,枝头吐蕊;夏至枝繁叶茂,苍翠浓郁;秋起红了水杉,黄了银杏;冬临银装素裹,以雪为花。坐在林场办公室,林业科副科长、来自巴蜀的三峡移民冯坤乔推窗就能拥抱四季美景。眼前这片森林,种之不易,守之更难。

上世纪80年代,为改良树种、疏通水系、铺设道路,时任场长兼党总支书记的沈帮勤扛着风险,提出大胆设想——申请贴息贷款100万元!贷款一到位,新机械开进林场……短短几年,改造低产林两万余亩!

记者找到一组数据,截至1990年,东台林场累计创造效益775.17万元,每年向社会提供木材近1000立方米、竹子30万担、苗木800万株……数字是计算出来的,但林场人改造自然、绿化滩涂、改善生态的贡献却难以计算。

2002年,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有人把视线瞄向林场,欲借“开发旅游”之名,行毁林渔利之实。当时的党总支书记、场长陈存观顶住压力,果断收回新东区已转让出去的林地。“陈场长带着我们以及300名民工‘上前线’,用钢钎撬开凝成块的沙土,50万口土塘、50万株树苗,仅用11天,8300亩林地一次性全部栽种结束。”至今仍守在绿林深处的张铁锁回忆道。

1993年至2002年,国家全面推行企事业单位改革,林场发展面临新形势。东台林场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而因砍伐树木须严格按照核定指标,林场的经营又无法完全市场化。“保国有林地、保林木资源、保职工利益”,经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沈帮勤提出的“三保”之策得到上级批准。

林地国有,这条红线不可逾越!“当时不少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实行‘事改企’,将产权卖给个人,或将所有权承包给个人。我们承受住压力,保住林场,才有了今天的森林公园。”沈帮勤由衷感慨道,“有人说我们‘抱着金饭碗讨饭’,但事实证明,那些没能守得住的林场虽然获得短期收益,但林被毁了,蓄林量迅速萎缩。”

守正创新,“林”魂不丢。林场人坚守绿色不动摇,赓续传递生态文明建设的正能量。

转型,不卖树木卖风景

时代的发展赋予林场人新使命。2004年,东台林场获批为省级黄海森林公园。林场与公园,保护和开放,林场人努力的目标,不仅是创牌,更重要的是放大绿色效应。

向着更高目标,林场人不断攀登。“创建国家森林公园,是我们的新梦想。”接过接力棒,现任场长徐长柏信心满怀,可当他走进省林业部门汇报工作时,创建构思却被否决了。

“为啥?对照国家级森林公园评定标准,黄海森林公园还有两个‘不够’,一是历史人文底蕴不够,二是没有森林景观、唯一性独特性不够。”这些话,句句敲打着徐长柏的心。

林场人没有泄气,他们围绕创牌开展规划,打造景点、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旅游产品、塑造文化品牌、开启生态特色景观建设。2010年,规划总面积10.5万亩的东台沿海林场建设正式启动。

不久后,时任国家林业局场圃总站站长、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主任的杨超前来考察,认为黄海森林公园可以申报国家森林公园:“在盐碱地上栽种这么大的人工生态林不容易,将这么大面积的森林保护住不容易。”

2010年6月,游客接待中心建成开放,创建序幕正式拉开。责任、使命、担当,在创建国家森林公园这条新路上,新一代林场人同样是“拓荒者”。走进这片6.8万亩的森林,海林景区4.2万亩、海滨景区2.6万亩,森林覆盖率超90%,活立木蓄积量21万立方米,负氧离子浓度平均达3800个/立方厘米,这里拥有652种植物、342种野生鸟类、30余种兽类……

2015年,黄海国家森林公园创建成功,次年获批国家4A级景区,2018年获批省生态旅游度假区。去年,黄海森林公园游客量达200万人次,同比增长30%,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正在盐城东台落地开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