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尊敬的谢士灵委员、吴彬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大对徐州科教和产业融合发展政策支持力度强力助推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进程的建议》收悉,在综合徐州市政府、省教育厅会办意见的基础上,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省科技厅等相关部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支持徐州着力完善创新政策体系,着力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深入推进科教产业融合发展,为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2018年,徐州市全社会研发投入显著增加,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2%,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综合指数居苏北第一,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新产品产值增幅分别达44%、25%,均居全省前三。
一、关于出台扶持徐州中心城市科教和产业融合的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徐州的创新发展,2016年6月印发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加快建设“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徐州建设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高地。2017年7月,省委常委会召开徐州市工作专题会议,出台了《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意见》,支持徐州以创新为抓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力,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2017年1月,省政府印发《关于同意设立江苏淮海科技城的批复》,支持徐州建设江苏淮海科技城,进一步集聚创新创业资源,在更高起点上谋划和推进自主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省科技厅、教育厅等部门支持徐州因地制宜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扎实抓好“科技创新40条”、“科技改革30条”等创新政策落地。徐州市也于2018年4月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工作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引导高校院所与地方开展深度合作,加快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格局,全市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显著提升。
二、关于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围绕徐州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着力推动省内外高校与徐州产业对接,加快产学研协同创新,不断提升徐州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一方面,强化校企合作。推动清华大学与市政府签署全面合作协议,举办徐州(上海)大院大所对接合作恳谈会,促成105个项目成功对接,33个重点校企、校地建设项目现场签约。支持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合肥工业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在徐州建设技术转移中心8个、院士工作站7个、校企业联盟1850个,推动校企深入对接。开展“科技副总”选派工作,2018年徐州获批省“科技副总”264位,占全省获批人数的1/4,推动高校科研人员服务企业创新。2018年,徐州累计与省内外高校意向签约项目55项,签约金额348亿元,其中82%的项目围绕徐州优势特色产业开展合作。另一方面,完善技术转移转化体系。健全完善技术转移转化支持政策,完善技术转移体系架构,拓宽技术转移通道,推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畅通技术转移转化渠道,重点推动徐州市技术交易市场建设,持续完善淮海经济区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线上+线下”综合转化功能,打造区域权威、资源丰富、功能完善、优势互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产学研金介互动对接交易平台,2018年完成登记合同895项,合同成交额7.3亿元,获批省股权交易中心新四板挂牌推荐商资质。
三、关于支持徐州金融服务中心平台的打造。支持徐州深入实施“招金引银”战略,有效集聚各类金融资源,加快金融服务中心平台建设和发展。一是构筑金融集聚新优势。支持徐州出台《关于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徐州新设分支机构的意见》,制定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给予引进金融机构购房、租金补贴,吸引金融资源集聚。印发《关于扶持徐州市金融集聚区发展的意见》,分类扶持入驻金融机构,推进金融服务中心建设。2017年12月,启动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总规划面积约2平方公里、建筑面积约385万㎡,建成后将形成淮海经济区金融改革试验区、金融创新引领区、金融生态示范区和中心城市新地标。二是努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徐州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意见》,鼓励和吸引全国性银行、证券、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来徐设立分支机构或区域性总部,构建结构与功能比较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率先在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和苏北5市实现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入驻全覆盖。目前,全市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44家,证券分公司4家、证券机构营业部38家。截至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5193.7亿元,突破5000亿元大关;全市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直接债务融资工具86.1亿元,发行企业债8亿元,累计发行471亿元。三是推动产学研融协同创新。推动徐州积极探索“产学研融”协同发展生态圈建设,启动建设“徐州产学研融协同创新试验区”。按照《徐州市产学研融协同创新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部署,试验区将建成产学研融协同创新服务中心、企业信用信息查询系统、科技融资服务平台,重点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金融产品服务创新、企业信用培育和金融风险防控四项综合功能。进一步完善先进制造业融资风险分担体系,科技融资风险补偿资金规模已扩大到2.75亿元,省市联动设立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引导企业累计发放“苏科贷”19亿元。
四、关于激励大学生在徐州就业创业。坚持多措并举,持续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一是推动人才激励政策落地。组织开展“千人万企”、“百院百校”政策服务专项行动,推动国家、省创新创业激励政策落地,有效引导、激励省内外大学生到徐州就业创业。二是加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服务平台提档升级、联动发展,打造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徐州孵化器数量从2016年的32家增加到2018年的48家,众创空间由16家增加到82家,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便捷条件。三是强化人才项目支持。帮助徐州组织“六大人才高峰”选拔培养,深入实施省“双创计划”,重点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近三年安排资金近7000万元,累计立项支持300多名青年科研骨干开展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2016-2018年江苏华信新材料李振斌、徐州中矿大传动谭国俊等5人入选创新创业人才;徐州煤矿安全设备何满潮等3个团队获批省“双创团队”,10人入选省“双创博士”。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吸纳你们所提建议,支持徐州着力发挥科教资源优势,进一步强化徐州地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优化高校学科专业机构,构建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有效提升科教产业融合度;进一步强化创新政策支持,完善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科技金融结合,着力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落实人才激励政策,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大力推动高层次人才等创新要素向徐州集聚,不断提升徐州的科技综合实力和创新发展水平,为徐州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最后,衷心感谢你们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2019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