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姚冠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设立‘长江经济带与大运河文化带协同建设示范区’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长江与大运河交汇于扬州和镇江,两市地缘相近,区位优势突出,人文相亲,同城化效应显著,在协同建设方面具有较好基础。在合作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下,两市也同时面临巨大的城市竞争压力,有强烈的协作意愿。您的提案建议把脉准确,为两市协同发展指出方法路径。两市均表示在协同建设示范区创建中要主动融入,主动作为,构建协同通道,推动资源共享。
一、“两带协同建设”基础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近年来,扬州、镇江两市按照《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宁镇扬同城化发展规划》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聚焦“共建、共享、同城化”发展目标,加快宁镇扬同城化步伐,一体化和同城化合作不断深化实化。两市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围绕长江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积极抢抓两大战略叠加的发展机遇,狠抓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是两市拥有区域协作的内在驱动和鲜明成效。在区域板块中,南京对扬州、镇江有巨大的吸纳能力。一方面,镇江、扬州可以主动接收来自南京的辐射,实现与南京的优质科技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两市可以承接南京的产业转移,实现区域间的错位发展。早在2004年,扬州即已提出“宁镇扬经济板块”的战略构想,表明了宁镇扬地区政府加强区域间经济交往的迫切愿望。2014年8月22日,江苏省政府下发了《宁镇扬同城化发展规划》,这是省政府为配合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而颁布实施的首个以“同城化”为主题的区域性规划。我省建立了省市联动、职责明确的一体化工作协调推进机制,省级层面充分发挥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作用,各专项工作组密切合作,积极帮助协调、解决宁镇扬一体化推进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市级层面,形成了三市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决策层、市长联席会议协调层、专业委员会执行层三级运作机制和定期会商机制,成立了综合协调、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和城乡规划等5大类17个专业委员会。近年来,宁镇扬地区不断推动规划协同共绘、基础设施共建、科创产业共赢、生态环境共保、公共服务共惠,在城市规划衔接、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对接、环境综合治理、旅游联动开发等区域合作领域作出了很多新的尝试,区域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产业协作协同水平、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水平、跨界地区融合发展水平均不断提升。
二是两市具备推动长江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扬州、镇江两市始终把加强长江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为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坚持江河湖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是加强源头管控。加强长江、夹江及京杭大运河、芒稻河等水系周边环境治理,凡不符合产业布局、装备工艺落后、不符合安全环保要求及群众反响较大的企业,一律实施关停转迁。近三年,扬州市关停小船厂、砂石码头99个,累计关停化工企业374家。2019年,镇江出台国内首部长江岸线资源保护条例,入选江苏省第四届“十大法治事件”。二是强化污染治理。将长江大保护、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污防攻坚战有机结合,以“联防联治”抓好大气污染防治,以“水岸同治”推进水污染防治,以“分类整治”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近三年,扬州共完成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226项,整治黑臭水体61条,32个省考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达87.5%。镇江市近两年5个水功能区水质全部达到Ш类水考核目标。三是强化生态建设。以“清水北送”为第一责任,全面开展江河湖联动治理。扬州聚焦长江岸线,划定三江营饮用水源地保护区、长江朴席中药湿地等10个生态红线区域;聚焦沿河生态,以人大决议方式对淮河入江水道城区段实施“四控一禁”管控措施;聚焦沿湖区域,每年还湖面积三万亩以上。丹阳市丹金溧漕河黄埝桥断面自动站被生态环境部评为全国首批“最美水站”。四是强化文化传承。扬州先后建立了雕版印刷、扬州剪纸等13个传统文化重点传承保护基地,并成功打造486非遗集聚区、中国琴筝文化园等文化集聚区。扬州市与扬州大学共建的中国大运河研究院成为运河文化研究的重要平台。镇江积极推进以运河为主题的扬剧《若水情》、微电影《运河·润州》等文艺精品创作,扬剧《“河”约》获江苏省第四届文华奖小戏类优秀节目奖。
二、省级层面相关支持
聚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共同目标,省有关部门着眼推动长江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的融合发展,着力强化江苏境内大运河与长江的生态环境、河道水系和交通航运的协同管理、统筹推进,促进区域间旅游协作、人文交往,开拓区域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省长江办按照国家和省级层面部署要求,积极指导扬州、镇江两市扎实推动国家披露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治和城镇污水治理、化工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尾矿库治理“4+1”工程,将扬州市三江营湿地公园、大运河绿色航运示范区、南水北调东线源头保护建设和镇江市长江豚类自然保护区综合治理、世业洲生态整治提升工程等列入我省20个岸线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特色示范段中。
去年年底,《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并以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名义正式印发。《实施规划》明确“发挥镇江、扬州连通大运河与长江的重要支点作用,推动大运河文化带与长江经济带建设政策优势的叠加,把沿江地区的产业、资金、人才等要素优势沿大运河扩散,推动经济、文化、生态融合发展。”因扬州是大运河原点城市、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为突出建设重点,着力加强对大运河扬州段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大力支持扬州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中走在前列,作好示范。根据省委娄书记“关键是规划成具体的实施项目”批示要求,省发展改革委积极会同省有关部门,深入谋划编排151个重点项目,其中扬州占35个,项目数量和投资总额均为全省第一。去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重大工程建设方案》,经多方多轮汇报争取,现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初步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扬州隋炀帝墓遗址、扬州三湾湿地公园、邵伯镇建设、打造里运河(淮安-扬州段)、办好世界城市运河论坛(扬州)等项目列入方案,扬州的项目数量也是运河沿线各市中最多。此外,省发展改革委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作为唯一项目列入上报的2020文化旅游提升工程第二批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积极申报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将扬州中国大运河非遗文化园纳入2020年省重大项目投资计划,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继续作为2020年省重大项目予以支持。
三、存在问题和下步工作
虽然扬州、镇江两市围绕协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但我们在宁镇扬一体化的实践中也深感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对“两带协同建设”的研究不够深入,协同建设的内涵和方法都尚不明确。二是两市合作更多依托具体活动和任务,尚未形成紧密对接、互联互通的常态机制,协同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强。三是两市虽然各自在发展中始终注重走差异化道路,但在长江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这种国家性战略前,工作目标难免趋同。
事实上,从我国各地正在发生的区域格局剧烈变化看,一些来自于行政力量的推动,但越来越多的变化来自人和资源的自由选择。某种程度上讲,不是事前的战略,而是对结果的追认。基于此,为大力推进示范区的设立,下一步我们拟按照“积极稳妥,分步推进”的原则,分步骤展开相关工作。
一是在宁镇扬一体化发展中重点在资源要素、产业、科技、交通布局等方面加强对扬州、镇江的关注,对两市确实需要联动的事项依托现有宁镇扬一体化相应专题组予以协调。二是落实扬州、镇江两市的主体作用,指导两市聚焦“两带协同”,分别设立“两带协同建设”研究专题,认真遴选高水平团队对设立示范区的内涵要义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并在重点领域开展协同试点。三是在两市研究和加强协同的基础上,加强“两带协同”示范区设立与省既有相关规划的对接论证和可研分析,并广泛征求意见,适时推动示范区设立有关事宜。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
2020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