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0015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积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建议)
时间:2021-07-12 09:47 来源:江苏省发展改革委 字体:[ ]

张玥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积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指明了方向。十九届五中全会后,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赋予了我省“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新的重大使命。“十四五”时期,江苏将进一步加强在国内大循环中发挥的战略支点作用,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的战略枢纽作用,为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有效率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吸收提案的意见建议,围绕解决经济结构转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针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生产要素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

(一)建设竞争有序活力迸发的要素市场体系。建立完善大统一市场,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按照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大力破除行政干预和行政壁垒,维护市场竞争公平,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积极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支持土地复合利用。健全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研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优秀人才与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双向流动政策,加快发展技术市场,大力培育中介服务市场。

(二)加快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引导国有资本投向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及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引导国有企业做强做精主业,推动有限资源向关键行业和领域聚焦。加强国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大战略性重组力度,推动形成集团化管理、一体化运营、差异化发展的运作模式。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要求,规范有序、分类推进省内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混合所有制企业上市。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大力推进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统筹运用各类中长期激励政策,提高企业活力和效率。

(三)吸引现代产业领域高端人才。培养造就一批产业发展最前沿、科技创新最核心的基础研究人才、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产业发展急需的新兴工科专业,推动建设新工科院校。对引进使用产业发展急需的顶尖人才探索实施更大力度的支持政策。更大力度实施“双创计划”“333工程”等人才支持计划。健全创新人才优先发展保障机制,完善特级专家津贴制度,落实科研人员个人所得说优惠政策。为外籍高层次人才提供申请办理在华永久居留便利,支持江北新区建设国际人才试验区。

(四)进一步激发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民营企业产权保护的方法、措施、法规和制度。严格知识产权保护,依法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建设一批知识产权保护试点示范区和知识产权保护机构,争取设立中国(江苏)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开展知识产权强企业行动,支持企业海外知识产权布局。进一步完善专利制度,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升级工程,鼓励企业加强标准必要专利建设。健全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等新型财产产权制度。

二、针对生产要素空间整合力度不够、有效统筹力度不足问题,加快打破市场行业壁垒和实现区域一体化互联互通。

(一)激发各类所有制企业活力。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面落实国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部署,营造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良好环境。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国有资本分红和国有股份转让收益使用制度,对国有企业投资实施负面清单管理。稳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弘扬新时期“苏商精神”,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现代企业家队伍。

(二)创新区域协调均衡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市场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加快破除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壁垒藩篱。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完善产业协作创新协同、公共服务衔接共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保共治、园区共建利益分享等协调机制。针对不同区域主体和不同空间尺度,实施差异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要素保障政策,健全特色考核评价体系,形成要素高效组合与精准配置机制。

(三)协同促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更加积极主动服务和支持上海发挥龙头作用,推动上海科技、金融等资源优势与江苏实体经济嫁接融合,在近沪地区布局上海配套功能拓展区。加强苏皖、苏浙互动协作,促进省际毗邻地区深度融合,发展面向长三角地区的休闲旅游和康养产业,共建健全绿色技术研究应用于生态资源保护开发协同机制。

三、针对对中间品和高端技术进口依赖度高、国内市场培育力度不足问题,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本土企业支持。

(一)促进形成强大内需市场。进一步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准入限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服务消费领域,促进以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教育等为重点的服务消费持续提质扩容。落实国家新能源汽车财税优惠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加快推动保费汽车回收利用。积极拓展网络消费、信息消费、夜间消费,打造新消费热点,培育消费品大规模定制企业平台,支持南京等地争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完善质量标准和信用体系,开展重要产品追溯创新示范升级,健全消费后评价制度和消费者维权机制。

(二)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研究制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的政策,布局实施一批系统性建设项目,推动产业持续向价值链高端发力。支持创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工程、生物产业倍增工程,开展新时期“互联网+”“数字+”“智能+”“区块链+”行动,提升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生物经济、平台经济等发展能级。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支持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水平、质量标准水平,推进化工行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健全安全产能置换机制,加快钢铁、煤电等行业转型发展,运用市场化、法治化办法倒逼落后过剩产能退出。

(三)着力增强本土企业核心竞争力。瞄准世界一流企业,对标世界“隐形冠军”,深入实施“百企引航”和“千企升级”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培育生态主导型和“链主”型企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充分发挥和运用研发创新的关键作用、工业设计的引领作用、质量标准的支撑作用、专业人才的保障作用和优秀文化的基础作用,打造一批江苏精品和全国质量标杆,全方位塑造江苏品牌的新形象、新优势。全面落实国家降低企业税费负担政策,建立收费目录清单动态调整机制,稳妥有序推动企业社保费征收体制改革。引导金融机构加强重点领域信贷支持,规范资产评估、担保、律所、审计等中介机构收费行为,降低中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企业用地、用能、物流及制度性交易成本。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

2021年6月24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