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0123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加快我省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为双循环架设强劲物流通道建议的提案)
时间:2021-07-12 10:49 来源:江苏省发展改革委 字体:[ ]

民盟江苏省委: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我省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为双循环架设强劲物流通道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物流业联结生产、流通和消费,高度集成和深度融合运输、仓储、配送、信息、金融等服务功能,是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在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提升国民经济循环效能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十三五”期间,我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推进物流降本增效,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物流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保障作用显著增强。2020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达32.88万亿元,占全国比重11%左右,“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7.4%;实现物流业增加值6145.12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6%;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 GDP的比例由2015年的14.8%下降至13.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运输环节费用占物流总费用比重回落到50%以下。为加快推进我省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畅通物流通道,我们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是突出物流规划引领作用。2016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明确了发展目标、发展重点、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是“十三五”时期指导我省物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按照“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在省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截止2020年底,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等实施情况总体符合预期。规划的顺利实施,对于推动全省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升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强化物流发展政策支持。“十三五”期间,围绕物流高质量发展、降本增效、冷链物流、物流园区创新等领域,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实施意见》《江苏省关于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的实施方案》等8个文件,行业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全面推进国家赋予的降本增效综合改革试点任务,推动以智慧物流发展促进物流降本增效。国家和省各项降本增效改革措施加速落地,物流企业获得感显著提升,减税降费取得实效,“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优惠公路水路通行费达147亿元,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江苏经验”和“江苏模式”。

三是大力支持平台主体建设。枢纽建设取得新突破,成功创建南京港口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苏州(太仓)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苏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6个城市入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连云港海港、徐州淮海国际陆港、淮安空港互为支撑的现代物流“金三角”建设加快。持续推进示范物流园区创建工作,截止2020年底,省级示范物流园区达60家,6家入选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大型骨干物流企业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全省4A级物流企业达274家,居全国第一位; 省级重点物流基地和企业分别达到108家和388家。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物流主体在保障全国防控救援物资运输、生产生活物资流通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四是推动平台经济创新发展。从2016年起,通过开展无车承运人试点、平台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试点、加大网络货运平台资金扶持等方式大力推进网络货运发展。截止目前,全省已取得网络货运经营许可的平台104家,2020年全省网络货运平台整合车辆59.8万辆,运输货物达1.7亿吨,交易额达202亿元,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中储智运、运满满和福佑卡车等已成为全国较为知名的大型平台企业。我省网络货运平台的发展,提高了物流市场信息化水平,改善了车辆的空驶率高的现状,缩短了车货匹配时长、提高了车辆利用效率,进而提高物流运作效率。

五是深入推进运输结构调整。深入实施多式联运提速、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等7大行动,在全国率先出台《江苏省运输结构调整补助方案》,扎实推进“公转铁”“公转水”,铁路货物发送量从“十二五”末的5066万吨增长到2020年的6866万吨,增长35.5%;沿海主要港口大宗货物铁路和水路集疏港比例提升至94.9%,公路运输量减少超过1900万吨,水路货运周转量占比64.7%,居全国前列。内河集装箱港口达11个、运输量达65.5万标箱,分别是2015年的2.75倍和3.87倍。

六是加快推进冷链物流发展。制定出台《江苏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4—2020年)和《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初步打造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多方扶持的冷链物流发展体系。培育壮大一批冷链物流主体,江苏天天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南京天环食品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跻身全国冷链物流百强。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支持汇鸿冷链等36家企业建设或改造11万吨冷库、集配中心及相关冷链设施设备,支持苏州三港等11家企业新增冷藏车115 辆。加大对冷链物流企业以及公共货运枢纽拓展冷链物流建设冷库等基础设施投入的支持,最高补助金额达3000万元,为保障冷链产品全程不断链、提高冷链运输服务质量提供了支撑。

七是着力提升共同配送效率。不断完善城乡高效配送网络,积极推广物流新技术新装备,提升智能配送和智能配货水平,增强装卸、分拣、暂存等智慧服务功能。将智能快件箱、快递末端综合服务场所纳入公共服务设施相关规划,提供用地保障、财政补贴等配套措施,鼓励电商、快递等企业与实体店、小区物业等开展末端配送服务合作。推动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围绕物流标准化和供应链平台,从 l200mmxI000mm标准托盘和全球统一编码标识(GS1)商品条码切入,提高物流链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开展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南京、无锡等5个城市入选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成为全国开展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数量最多的省份。大力发展农村物流,通过推进交通运输、邮政快递、商贸等行业站点网络、运输网络、信息网络的整合,实现网络节点共建共享、网络互联互通,有效减少在节点、运输、人员等方面投入。

下一步,为持续推进我省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全面推进物流数字化建设。加快推进物流业务的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在车(船)货智能配载、多式联运、安全运输、信用监管、路径优化等方面实现全流程数字化改造,建立物流业务基础数据的采集管理系统。推进智能物联网在运输风险管控、安全管理领域的应用,提升运输精细化运营和主动安全管理能力。在公共物流管理、供应链服务、多式联运、物流园区、电子口岸等重点领域,加强信息共享、资源共用,打造一批具有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数字化解决方案等功能的物流云服务平台。推动企业开展数据“上云”行动,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挖掘、应用物流大数据价值,提高物流大数据在风险识别、网络优化、市场预测、客户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水平。探索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汇集运输、仓储、交通、税务、银行、保险等多方信息的物流公共“数据池”,推进物流数据资源跨地区、跨行业互联共享。加快推进物流领域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江苏省公共管理服务平台,构建基于大数据的信用约束、精准实施、分类扶持、协同监管的智慧化治理体系。

二是加快推进打造枢纽集聚高地。推进要素资源向国家和省级物流枢纽集聚,补齐铁路专用线、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应急物流设施等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干线运输规模和支线运输密度,整合专业化仓储、区域分拨配送、通关保税等设施。推进物流枢纽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枢纽内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信息共享。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载体,串接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不同类型的物流枢纽,有效联结物流园区、货运场站、配送中心、仓储基地等物流设施,提升枢纽一体化运营组织能力。

三是全面推进省级示范物流园区提质增效。加强省级示范物流园区的数字化转型、智慧化改造、专业化运营、现代化管理,推动全省物流园区规模化、组织化、网络化、平台化发展。补齐县域物流园区短板,在产业基础较好、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的县(市),布局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县域物流园区。提升重点物流基地资源集聚、运营管理能力,将符合条件的重点物流基地升级为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建立有进有退动态调整机制,开展全省物流园区竞争力评价,打造一批物流园区品牌。推动全省物流园区公共服务云平台建设,拓展平台资源共享、安全管理、业务融合、数据挖掘等功能,开展全省物流园区上云行动。

四是加快培育一批物流领军企业。立足提升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突出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布局、一体化运营,实施物流行业“壮企强企”工程,加快培育一批根植江苏,具有品牌影响力、创新引领力、市场带动力的现代物流领军企业。重点提升网络货运、跨境物流、物流园区等“平台型”企业创新活力和市场覆盖面;“供应链管理型”企业全链路集成和服务能力;医药、冷链、粮食、纺织服装、技术服务等“精专型”物流企业全产业链的整合能力;以及“综合型”物流企业的国际化、规模化、一体化组织能力。推进企业加强与制造、外贸企业深度合作,精耕国内市场,协同“抱团出海”。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战略性兼并重组、强强联合。研究制定物流领军企业培育实施方案,完善支撑政策和保障体系。依托研究机构、行业组织,科学制定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加强分类指导,定期发布年度“江苏物流企业30强”。

五是推进建立物流枢纽和园区联盟。推进建立协同高效的物流枢纽和园区联盟机制,全面推动国家物流枢纽、省级物流枢纽、示范物流园区之间加强业务合作、功能协同、要素流动、标准对接,加快构建线下互通、线上互联的物流园区网络,形成多层次、立体化、广覆盖的物流枢纽网络体系。通过战略联盟、资本合作、功能联合、平台对接、资源共享等市场化方式,培育形成优势互补、业务协同、开放高效的物流枢纽运营主体,进一步提升组织运营、资本运作和资源配置能力。

六是持续推进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针对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短板,重点围绕果蔬、水产、肉类等主产区,建设一批结构合理、设施先进、节能环保、高效适用的冷藏冷冻库。推动冷链物流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形成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冷链行业监管,依托国家现有的各类冷链物流相关标准,会同有关部门加快研究制定符合我省冷链物流发展需求的标准体系。推进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建设,组织冷链物流企业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依托大型流通企业和冷链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监控平台,加强产品溯源和全程温湿度监控,构建智能温控仓储、冷链运输、加工配送、终端销售、全程可追溯的“无断链”冷链物流追溯体系,提升冷链物流安全运行和质量保障水平。规范开展冷链行业信用评价,建立行业信用评价标准,依法依规实施失信惩戒措施。围绕高附加值生鲜农产品产区和中转集散地,突出集聚集约、功能集成、价值创造,重点选择运营良好、需求旺盛、布局集中、条件成熟的冷链物流设施群,加快布局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高效便捷的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推进具备条件的创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培育壮大一批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运营主体,推动单一企业或企业联盟统筹推进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和运营管理。

七是创新城乡共配模式。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支持力度,发挥县域配送中心衔接城乡的功能优势,加快衔接有效、往返互动的双向流通网络建设。强化城市货运配送统一管理,加快建立城市配送公共信息平台,发展“互联网+同城配送”,推动平台型企业整合同城货源和物流运力资源,加强配送车辆的统筹调配和返程调度。推进快递末端配送资源整合优化,大力推广统仓共配、分时配送等先进物流组织方式,引导快递企业通过联盟、合资等方式建立共同配送平台,实现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统一数据、统一分拣的共同配送体系。推动跨部门资源共享和跨行业协作联营,鼓励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邮政快递、供销合作、第三方物流等向村镇延伸服务网络,打造“一点多能、一网多用,深度融合”的城乡配送服务网络。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发挥省级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多形式带动社会投资,加大对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

2021年6月28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