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吴元新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成立江苏省非遗博物馆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经研究,现作出如下答复:
一、建设江苏非遗博物馆的基本条件
(一)建设非遗博物馆具有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为我们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建设省级非遗博物馆的提议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的要求,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措施,若能建成,将能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引导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认识非遗、尊重非遗,不断增强公众自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推进传统与现实生活的整合融合等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
(二)建设非遗博物馆应具备相应条件。根据《博物馆条例》对博物馆设立条件的规定,建立博物馆应当在馆舍、展览、藏品(资料)、人员、经费、安消防设施等方面达到一定要求。
(三)建设非遗博物馆应履行法定程序。根据《博物馆条例》《关于贯彻执行<博物馆条例>的实施意见》中“国有博物馆的设立、变更、终止依照有关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并应当向馆址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备案”的要求,设立江苏非遗博物馆,应当在完成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后,到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博物馆备案手续。
二、目前全省非遗场馆建设现状
据统计,目前我省拥有各级财政支持的非遗传承展示场所338个。其中,省级财政支持的非遗场馆2个(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空间、南京博物院非遗馆),主要用于介绍展示全省主要的非遗项目。南京、无锡、徐州、苏州等市均有以设区市名称命名的非遗馆,全面介绍该市的主要非遗项目和民风民俗。除此之外,另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有用于非遗展示的“非遗馆”。
(一)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空间
2019年,江苏省文化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现有场馆为基础,精心打造了总面积约400平米的非遗空间,其目的是以非遗展示馆为载体更好地保护、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搭建非遗展示传播、文化交流、互动体验的文化平台。其中非遗空间分为展览区、阅读区和公共活动区,展览区主要展示非遗作品,并定期更换展品;阅读区设有非遗书籍、可观赏非遗视频,还可进行非遗学习和实践;公共活动区以举办小型非遗讲座、非遗体验活动、文化沙龙为主。自2019年落成以来,已举办过二十余场文化活动。
(二)南京博物院“非遗馆”
南京博物院“非遗馆”于2013年建成并对外开放,包括“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民俗艺苑”展厅、“老茶馆”、“小剧场”四个部分。其中非遗展厅是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活态展示的平台,民俗艺苑是各类民俗活动、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活态传习和现场教学的课堂,老茶馆和小剧场则是演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演场所。2019年,南博“非遗馆”策划开展了65场非遗公众活动,其中讲座11场、公众体验活动54场。该馆自开馆以来,共组织口头表演类非遗项目展演424场,其中传统戏剧类展演300场、曲艺类展演120场、传统音乐类展演4场。此外,南博“非遗馆”还围绕“我们的节日”主题,在民族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期间举办系列专题展览、体验和社会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增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些展示和传承活动有力推介了我省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受到了公众的热烈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非遗馆”
在大运河原点城市、申遗牵头城市扬州建设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设有“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等2个基本陈列和“运河上的舟楫”等9个专题展览,其中在非遗展厅专门设置了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汇集了运河沿线具有代表性的非遗技艺,以静态展品和活态展演相结合的形式,复原和展示了扬州清曲、京韵大鼓、山东琴书等艺术和湖笔、梳篦、核雕等技艺,让观众在展厅中充分感受运河文化生生不息的情思和代代相承的美好。
三、在非遗保护传承弘扬方面所做工作
为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重要指示精神,我厅在全省非遗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大保护力度。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省先后出台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明确了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程序及其权利义务。2020年,我省编制了《江苏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印发了《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实施方案(2020-2021年)》《2020年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要点》,对大运河非遗保护传承作出部署安排。积极推进昆曲、古琴艺术、宋锦织造技艺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项目的品牌化打造;加强锡剧、苏州评弹、扬州评话、蓝印花布印染、苏绣、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重点保护;推动木雕、扎染、草柳编、常州梳篦、淮帮菜烹制技艺等省级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
(二)推动融合发展。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以建立健全四级非遗项目保护体系为主线,积极推动“非遗+”融合发展,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各项工作。2017年,国务院《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出台后,各地加大对传统工艺项目扶持力度,激发创造活力。苏绣、徐州香包、富春茶点等21个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全省建立了51个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示范工作室,25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3个省级非遗创意基地,鼓励支持企业参与传统工艺产品和衍生品的开发,促进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2021年,我省在全国首创提出开展“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活动”,出台《江苏省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工作指南(试行)》,指导景区突破时间、空间、形式的限制,在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开展形式多样的展陈、展示、展演、体验,全方位在景区植入非遗项目。在各地推荐的基础上,推出首批25个江苏省“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试点项目”名单。
(三)提升社会共识。近年来,我省通过举办重大活动、加强媒体宣传、开展非遗进校园等方式扩大江苏非遗影响力,营造浓厚的非遗保护氛围。连续举办2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4届“运河传情,匠心筑梦”—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邀请大运河沿线城市上百个工艺、美术类项目,以及表演艺术类项目的多支民歌、戏剧演出队伍进行展示交流,覆盖地域广,展示效果好。在成都国际非遗节、济南非遗博览会、全国曲艺周等省外重大活动中,选派苏绣、剪纸、竹刻、紫砂等多个非遗项目以及传承人现场展演,促进了江苏非遗的对外交流和传播。对江苏非遗网站、微信公众号提档升级,介绍非遗知识,推送非遗活动;高品质办好《传承人》电视专栏,2020年制作播出49期节目,在省委宣传部、省广电总局组织的年度优秀节目评比中获得江苏电视文艺奖。积极支持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进社区,吴老师您更是连续多年身体力行,通过社会传承、院校传承等方式不断推广传播非遗技艺,上至中央美院,下至幼儿园,为非遗事业的传播做出了卓越贡献。
四、推进非遗博物馆建设的措施
藏品是博物馆的必备条件和立身之本。建设省级非遗博物馆,需要搜集、征集、展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藏品。下一步,我们将聚焦文化和旅游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充分考虑您提出的意见建议,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协调推进:一是充分发挥3处省级非遗场馆的资源优势,督促指导他们持续做好藏品征集、陈列展览、保护保管等基础性工作,通过支持非遗场馆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让文旅资源借助新媒体传播推广“活起来”。二是积极引入相关社会力量,以“边收集、边整理、边建设”的方式,对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保护、传承弘扬和深入研究,在筹建非遗博物馆时,努力做到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同步规划陈列,根据不同主题的展览规划设计,尽量满足展陈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宜人性、丰富性等要求。三是积极培育江苏特色非遗文创产品,努力打造更多像“元新蓝”一样的非遗品牌,切实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扬力度,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和旅游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再次对您提出的宝贵建议表示衷心感谢。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1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