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卓越委员:
您和刘晓委员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传统文化戏曲网络平台建设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中华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特别是戏曲网络平台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经研究,现会同省委宣传部答复如下:
戏曲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艺术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江苏作为戏曲大省,除拥有京剧、昆曲等全国性剧种外,还独具锡剧、扬剧、淮剧、苏剧、淮海戏、柳琴戏、梆子戏等20余个地方剧种,在全省各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部署要求,围绕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目标任务,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打造融合传播矩阵,实现网上网下有机结合、整体传播。围绕江苏戏曲传承发展持续打造精品、培养人才、发展院团、培育观众,有力推动戏曲活起来、传下去、产精品、出名家,涌现出一批戏曲界的代表人物和骨干力量,截至2021年全省累计有54人次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打造了坚实的人才方阵。在实践中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构建戏曲网络传播平台。充分发挥省委宣传部统筹资源、协调各方优势,构建覆盖报、台、网、端的戏曲传播融媒体平台。如紫金文化艺术节官方微信号、紫金文艺新浪微博账号、新华日报社《文艺周刊》、省广电总台文艺广播《梨园漫步》及其微信公众号,交汇点客户端《昆虫记》等。同时,在学习强国江苏平台、新华社客户端、江苏有线、江苏电信IPTV常态化开设“紫金文艺”专区,提供优秀戏曲艺术作品的视频展播、戏曲创作的动态报道、戏曲艺术的评论刊载、戏曲工作者的形象展示等内容;指导抖音平台开展“DOU艺计划”,推进新浪微博、抖音等与省演艺集团合作,为优秀戏曲演员提供网络传播的流量支持与短视频制作辅导,扩大戏曲演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是支持戏曲数字化建设。在编制我省“十四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过程中,我们计划对演艺作品(尤其是戏曲作品)进行全数字化处理,将名人名剧传统剧、古籍资料、文化史料、历史影像资料进行完整保存和利用,既服务于演艺音视频资源的集中抢救、保护,又可衍生出完整的数字产品和知识产权,在微信、微博、客户端等线上平台发布。积极配合文化和旅游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戏曲专项扶持工作,实施昆曲传统折子戏录制和地方戏曲院团文献、资料数字化影像化保存。2015-2020年,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共有73部折子戏、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共有61部折子戏入选“昆曲传统折子戏录制”项目。据了解,目前盐城也正全力推进淮剧的数字化保存工作,将淮剧的基本知识、经典剧目、特色服装道具等进行数字化拍摄及保存。同时,鼓励支持省演艺集团将传统戏曲文化与现代智能科技相互融合,研发国内首个戏曲数字化平台“演绎云”和戏曲机器人,通过将3D、VR、5G等前沿科学与传统戏曲结合,让戏曲插上数字化翅膀,更好满足群众通过互联网新技术欣赏戏曲艺术的需要。
三是加强网络传播队伍建设。一方面,省委宣传部每年在紫金文化艺术节闭幕后召开江苏文艺传播座谈会,加强对文艺传播尤其是戏曲传播媒体记者的教育培训交流,提升业务水平。经过多年培育,我省涌现出了以新华日报交汇点《昆虫记》负责人王晓映、高利平,省文艺广播《梨园漫步》主持人刘璐等为代表的一批既有专业知识、又懂融合传播,拥有较大影响力的专家型戏曲传播人才。另一方面,指导各戏曲院团发挥自身优势,与新媒体积极融合,实现“自我传播”。省昆剧院联合电信部门采用5G+VR技术实现昆曲直播,引得叫好叫座;省锡剧团自主研发的手机客户端“戏嗨”、微信公众号“锡剧”等,都吸引了大量戏迷粉丝。周东亮、柯军、施夏明、单雯等一大批“自带流量”的戏曲名家通过互联网的传播,粉丝遍及海内外。
四是广泛开展戏曲普及活动。如省委宣传部在紫金文化艺术节期间,指导交汇点客户端“昆虫记”、抖音短视频开展“我们在一起”线上线下艺术普及活动,邀请戏曲名家线下访谈、线上直播。在第四届省文华奖、2020年省舞台艺术优秀青年人才展演、江苏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等活动中,对所有剧(节)目进行同步网络直播,扩大观众参与面和社会影响力。在每年开展的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活动中,指导各参演院团组建戏迷粉丝微信群,组织媒体开展“最美观戏手账网络征集”“戏曲直播车在线互动”“戏曲美拍角网络美图秀”等符合青年人喜好的网络互动活动,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戏曲文化。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第一,深入推进戏曲数字化建设。根据“十四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多措并举推进戏曲数字化建设,促进传统戏曲艺术与当代先进科技的深度融合。指导有关单位及部门做好戏曲艺术档案的征集保护与利用,以“边收集、边整理、边建设”的方式完成昆曲、淮剧、扬剧、苏剧、淮海戏等剧种的数字化抢救、记录与研究工作,积极引入相关力量加强戏曲文物征集,利用新媒体手段让“老档案”重新“活起来”,切实增强戏曲文化的保护传承力度。
第二,筹划建设江苏戏曲博物馆。我省现有苏州戏曲博物馆(中国昆曲博物馆、苏州评弹博物馆)、盐城淮剧博物馆、淮安戏曲博物馆等,分别对昆曲、评弹、淮剧等地方戏进行了保护传承,但均属于单一剧种陈列馆。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和戏曲事业的传承发展,“十四五”期间建立一所全方位展示江苏地域戏曲文化的专题博物馆,具有较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们支持省有关单位联合地方政府,按照集约发展的原则,统筹协调现有资源,用足用好社会空间,筹划建设江苏戏曲博物馆,打造成为集“抢救保护、展示展演、数字化转化、版权交易、文创开发、文旅融合”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戏曲艺术综合体。
第三,加快提升网络传播质效。通过整合资源、建强队伍、加强理论研究等举措,提高戏曲文化网络传播的趣味性、互动性、服务性、精准性,把已经搭建好的网络平台用足、用好、用活。加强面向院团、文艺工作者的网络传播技巧辅导,充分调动媒体和戏曲院团积极性,力争再培育打造若干名牌栏目、知名大V,推出一批传播力强、影响力大、受众认可的戏曲类新媒体产品,构建广大戏迷的网络交流学习空间和广大戏曲工作者的精神家园。
第四,促进传统艺术线上发展。通过举办主题性线上展演活动、建设在线剧院、数字剧场等,鼓励院团、文艺工作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网络直播平台开展网络展演,让更多群众领略传统艺术之美。培养观众线上付费习惯,探索线上售票、会员制等线上消费模式。提高线上制作生产能力,培育一批符合互联网特点规律,适合线上观演、传播、消费的原生云演艺产品,惠及更多观众。
再次对您提出的宝贵建议表示衷心感谢。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1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