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王瑞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发挥苏北地区的比较优势加快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实施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区域协调发展迈出重要步伐,“十三五”期间苏北地区经济稳步发展、年均增长6.4%,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837.96亿元。苏北各地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叠加机遇,着力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徐州市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产业结构深入调整,四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1%;连云港“一带一路”强支点地位不断提升,“一港四区”功能布局形成,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重大项目推动有力,产业强市实现突破;淮安市地区生产总值迈上4000亿元新台阶,外贸势头较好;盐城市发展质量效益全面提升,产业基础夯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与常州并列全省第一;宿迁市经济运行韧性增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进出口总额增速等指标全省第一。
一、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我省加快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苏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一是加强苏北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研究。积极争取国家层面规划支持,推动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纳入上位规划。其中,《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将连云港港提升为国际枢纽海港,《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将淮安机场提升为航空货运枢纽,沿淮铁路等项目首次纳入国家规划。我省结合《江苏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江苏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等编制工作,系统谋划苏北地区综合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加快推动苏北地区与长三角中心区互联互通、快联快通。
二是细化交通基础设施重点任务实施方案。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等规划要求,省政府办公厅印发2021-2023年全省交通重点项目前期工作三年滚动推进计划,制定包括苏北在内的全省交通建设投资推进计划,采取务实举措,确保相关任务顺利落地、如期完成。
三是推进苏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前期工作。铁路方面,全力推进潍坊至宿迁铁路、宿迁至合肥铁路前期工作;加快南京至淮安铁路建设,建成后与徐宿淮盐铁路构成连接南京的高速铁路通道。积极研究南京至宿迁城际铁路等,争取纳入国家层面相关规划。高速公路方面,进一步完善区域高速公路网络,加快京沪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进度,提升京沪通道通行能力;加快建设宿连高速宿豫至沭阳段,强化宿迁与连云港的城际联系,打造宿迁快速出海通道;加快推进泗洪至蚌埠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提升省际互联互通水平。加快建设徐州淮海国际陆港,推进建设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航道方面,宿连航道(京杭运河至盐河段)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
二、加强南北产业链双向融合
省委、省政府持续深化南北挂钩合作,提升共建园区建设水平,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南北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
一是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鼓励园区共建双方采取跨界协同、联合招商、股份合作、托管建设等产业共建方式,加大招引龙头型、基地型、科技型重大项目力度。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发展模式,苏南方着力发展总部经济,苏北方重点发展产业基地,实行跨界统筹联动发展。支持和鼓励苏南地区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把公司总部和生产基地有效分离,将生产基地优先布局到共建园区;联合招引重大项目,公司(总部)可以注册在苏南合作方园区、生产基地落户苏北共建园区,项目产生税收共建园区留成部分在一定时间内可由双方按协商比例分享。
二是实行产业政策倾斜。推动苏南机械装备、轻工食品、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传统产业向园区转移升级,符合相关条件的优质技改项目可优先享受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的支持。大力推动“产业转移+技术转移”,在南北结对双方园区内,支持建设双向离岸创新创业中心、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同等享受我省支持所在地开发区(经开区、高新区)发展的相关政策。支持园区组织实施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有关“首台套”政策将重点予以倾斜。
三是鼓励园区创新发展。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协同南北结对双方积极推动共建园区管理体制创新,规范投资开发公司运营,强化资源配置,加快从共商走向共建、从共建走向共享,实现一体化制度突破。健全完善资金投入、分配机制,指导苏北方对共建园区充分授权,明确共建四至范围内的开发建设管理权责,推动封闭独立运作,实现滚动发展。坚持“一园区一特色”,立足园区产业定位和功能布局,合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切实将共建园区建设成为苏南地区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分工合作的协同发展区、苏北地区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高地。
三、精心规划节点城市
我省围绕苏北地区实际,加强规划研究和政策布局,强化苏北中心城市功能建设和特色发展,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一是突出发展规划引领。我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着力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增强都市圈城市群竞争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提高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水平。提高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能级,推进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全面振兴转型,引领徐州都市圈成为策应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新兴增长极。推进苏北苏中地区县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支持有条件的县有序改市。推动苏中苏北地区进一步优化乡镇布局,有序开展乡镇撤并。
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提升苏北地区综合实力,构建长期普惠的政策供给机制,进一步完善对苏北的省级帮扶和南北合作机制。继续加大对宿迁政策扶持。重点推进苏州宿迁等南北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创新试点,积极推动南北共建特色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加快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发展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苏北地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三是加强国土空间规划保障。苏北五市在内的黄淮开敞点状发展区,促进中心城市、县级城市、重点中心镇等城镇空间点状集聚,农业和生态空间开敞布局。充分考虑苏北五市发展,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四、持续提升创新能力
我省持续加大对苏北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着力加强高校建设、强化创新平台支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苏北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一是加强高等院校建设。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扎实推进,苏北地区高校建设水平稳步提升。苏北地区共有高校33所,其中本科高校10所、高职院校20所、独立学院3所,拥有科技人力资源12793人,占全省高校的14.8%。2020年,支持苏北五市高校争取科技经费23.4亿元,占全省高校总数的9.03%;承担各级各类课题9876项,占全省高校承担课题总数的14.8%。苏北五市高校着力推进科技创新,2020年共获授权专利5909件,占全省高校授权专利总数的16.7%;发表学术论文9509篇,占全省高校发表论文总数的8.2%。
二是打造创新支撑平台。支持连云港建设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获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首套试验台位已顺利点火。引进大院大所在苏北发起设立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徐州工程学院、淮海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等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共建技术转移中心,先后建成14个省级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14家省级以上企业重点实验室、563家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3家新型研发机构。开展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试点,苏北地区已拥有省级以上备案众创空间148家、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203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35家。苏北地区建有省级以上高新区13个,其中国家高新区5个,实现设区市全覆盖,累计建成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6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7个。
三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苏北五市聚焦转型升级瓶颈组织重大科技攻关,围绕农业绿色生产、装备智能化等实施技术创新专项。加大对苏北产业技术创新的集成支持,在省级科技计划中单独设立苏北科技专项。推动苏北高新区加快建设创新核心区,培育发展“一区一战略产业”。2020年,支持苏北地区实施各类科技专项等超过300项,安排省拨经费超过1.5亿元。苏北地区新兴产业规模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工程机械装备、风电产业规模达到全省总规模50%以上。
下一步,我委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持续加大对苏北发展的支持力度,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重点产业布局、重大项目建设、创新能力提升,支持苏北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发展,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更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感谢您为推动苏北地区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希望您一如既往关心和支持苏北地区高质量发展。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
2021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