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0842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我省力争提前实现碳达峰的战术措施建议)
时间:2021-07-08 20:31 来源: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字体:[ ]

朱晓东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我省力争提前实现碳达峰的战术措施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当前应对气候变化最重要最紧迫的工作。在江苏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上,省委书记娄勤俭特别提出江苏要努力在全国率先实现“碳达峰”目标。作为资源禀赋小省、能源消费大省,在经济体量大、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对外依存度高的省情实际下,实现“30 60”目标,我省面临时间紧、难度大、任务重的减排要求与转型挑战。您从任务分解、能源转型、产业结构优化、技能技术、金融政策、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等全方位提出针对性建议,对我省碳减排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我省将整体布局,根据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指导意见,围绕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调整、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完善绿色低碳政策等方面,研究制定有针对性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力争提前实现碳达峰。

目前我们正在开展和即将开展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分析研判现状,制定达峰行动方案

目前,我省正在抓紧研究制定《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江苏省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方案》。推动构建“1+1+6+9+3”(即1个指导意见,1个行动方案,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和大数据6个领域专项达峰方案,技术、能源、碳汇、外贸、督查、教育、社会、基金、培训9个方面保障,投资、财税、碳定价3个支持政策)碳达峰行动体系,精准指导各设区市制定本地区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今年,将根据国家分解到我省的目标任务,结合各地实际,分解国家下达我省的碳排放目标任务,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严格控制碳排放增量,将碳排放强度目标任务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和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确保2021年全省碳排放强度下降4.2%。

二、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积极推动能源低碳转型

一是制定我省“十四五”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工作方案。根据国家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政策及下达我省的目标任务,及时制定工作方案,将全省“十四五”煤炭消费指标逐年分解,明确各地、各部门工作职责,重点针对结构性减煤提出激励措施,以推动我省长效控煤、减煤工作。二是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推动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低碳化石能源替代高碳化石能源“两个替代”。强化煤炭减量化、清洁化高效利用,科学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着力提高煤电在煤炭消费中的比重。严格控制煤电新增规模,继续推进落后煤电机组关停。有序提升全省天然气供应能力,强化天然气输气管道互联互通,优化天然气使用方向。三是推进能源绿色发展。有序推进南通、盐城海上风电集中连片、规模化和可持续化发展,着力打造陆上和海上“双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坚持集散并举、以散为主,多形式促进光伏系统应用,鼓励发展分布式光伏。安全高效推进核电发展,加快建设连云港中俄战略合作核电示范工程,鼓励开展核能供热等综合利用。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统筹高比例新能源系统发展和电力安全稳定供应的关系。四是补强能源技术短板。巩固非化石能源领域技术装备优势,持续替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性,建立涵盖风电整机和发电机、叶片、齿轮箱、轴承铸件等关键零部件制造的完整风电装备产业链。提高化石能源清洁高效技术利用水平,加强煤炭绿色开采和灵活高效燃煤发电技术研究。五是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能源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电力现货、LNG等专项交易市场。深化电力、油气体制改革,完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完善补贴退坡机制,引导可再生电力尽快实现平价上网。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完善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发展绿色证书、温室气体核证自愿减排量等绿色金融市场。

三、严控“两高”行业新增产能,推动产业绿色转型

一是巩固“十三五”去产能成果。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和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扩张,防止新增过剩产能。加强节能审查和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上项目能源消费量增长过快的地区,暂缓高耗能项目能评审查。进一步提高能耗、环保等绿色准入门槛,新上“两高”项目的能效、环保指标要达到国内同行业、同规模领先水平。严控“两高”行业新增产能,新、改、扩建项目实行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加强项目管理,严禁核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坚决停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在建项目。二是培育壮大绿色低碳新兴产业。实施绿色低碳新兴产业培育工程,把握产业属性和发展规律,聚焦前沿领域,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清洁生产等产业,强化技术攻关、试点示范和场景应用,加快技术迭代和产业升级,大力推动产业化规模化。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融合应用,形成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赋能绿色低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加快打造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高地,提高14个先进制造业集群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三是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低碳升级。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实施产能置换,加大落后和过剩产能压减力度,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加强重点行业工艺革新,推动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纺织、造纸等行业绿色改造升级。提升工业能效水平,组织实施工业锅炉窑炉节能改造、内燃机系统节能、电机系统节能改造、余热余压回收利用、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等重点节能工程。研究制定重点行业单位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开展碳排放对标活动,降低单位产品的碳排放强度。以先进适用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为重点,制定重点行业低碳技术推广实施方案,积极推广低碳新工艺、新技术,支持采取原料替代、生产工艺改善、设备改进等措施减少工业温室气体排放。加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开展省级绿色工厂创建,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绿色设计产品。四是着力提升低碳创新能力。建立以市场为导向、资源配置高效、成果转化顺畅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聚焦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清洁低碳能源、绿色低碳基础设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等基础领域,实施一批低碳科技重大专项,加快突破一批引领性、原创性核心技术。支持绿色低碳发展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载体建设,高水平建设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围绕高效光伏制造、海上风能、储能、生物能源、智能电网等领域,构建从技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化应用的完整链条。强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企业、绿色低碳企业技术中心培育,创建一批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支持建设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联合体和创新联盟。到2025年,实现一批关键共性绿色低碳技术产业化应用,创建5—8家国家绿色企业技术中心。

四、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

一是找准绿色金融支持重点领域。推动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明确绿色产业划定边界,重点包括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和绿色服务等。支持化石能源企业清洁转型、老旧建筑绿色改造、高碳工业企业的节能减排和减碳项目等。重点加大对减碳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升对新能源、减碳领域的技术研发水平。二是围绕减碳推动业务结构调整。在资产业务端,推动金融机构积极探索碳排放权抵质押贷款、国际碳保理融资、碳收益支持票据等;探索发行低碳主体信用卡,为个人客户提供新能源汽车贷款、绿色住房信贷。负债业务端,探索发行碳中和主体券、碳项目收益债,发行碳中和借记卡等。中间业务端,研究创新“二氧化碳挂钩型”的绿色理财产品,开展碳交易投资顾问等投行类产品创新,拓展环境信息与环境风险管理咨询业务。三是推动建立绿色金融长效机制。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内部架构改革,鼓励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绿色金融专营网点,形成绿色金融工作合力。同时,引导金融机构主动优化内部资源和政策安排,加强内部绩效考核。

五、建立健全碳排放统计监测体系

在现有工作基础上,省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厅、统计局拟联合开展碳排放统计监测体系研究建设工作,摸清碳排放底数,规范完善能源基础数据统计工作,加强对重点排放领域和企业碳消费指标的审核监测。为考核、国际贸易碳排放转移谈判等提供数据支撑,也为全国建立健全碳排放统计监测体系探索积累经验。

六、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

江苏成功获批成为全国碳市场八大联建省份之一(占股9.5%)。目前,我省2020年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209家电力企业碳排放监测、报告和核查工作已完成。根据国家碳排放权总量设定与重点行业配额分配方案,完成了碳排放权配额分配工作,将组织209家电力企业参加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督促企业完成配额履约和清缴工作,力争首个履约年份我省重点企业履约率不低于95%。组织开展化工、钢铁等七大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监测、报告和核查工作,形成核查报告。

七、加强生态保护,提升碳汇能力

在资源禀赋不高的情况下,我省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工作,稳定森林、湿地、耕地、海洋固碳作用。将组织制订《江苏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暂行管理办法》,启动《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立法调研。

八、推动社会广泛参与低碳行动

目前,我省已经在江苏生态环境政务微信开设“走进碳中和、碳达峰”专栏,力争在更高平台开展相关工作宣传。在六五环境日、低碳日、节能周等时间节点,通过邀请权威专家专题解读、开展社区科普活动、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开展碳达峰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媒体平台,提高公众低碳意识,在全社会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此外,将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公众的绿色消费行为,推广节能、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和节能低碳节水产品应用,反对过度包装。进一步扩大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范围,确保列入政府采购目录的绿色产品占到50%以上。提倡低碳餐饮,推行“光盘行动”,遏制食品浪费。倡导低碳居住,鼓励使用节电型电器和照明产品。增进低碳消费与低碳生产相互促进,鼓励使用符合环保纺织标准或绿色服装标准的纺织品和服装,大力推广高科技环保材料服装产品,推广绿色无公害食品,培养良好的低碳穿衣饮食习惯。积极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组织实施绿色出行碳积分激励工程,引导公众选择公共交通、慢行等绿色出行方式。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2021年6月10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