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解读

省发展改革委:《江苏省“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一图读懂文字版

时间:2021-08-26 09:21 来源:江苏省发展改革委 字体大小:放大 正常 缩小

8月17日,《江苏省“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由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实施,该规划由省发展改革委负责编制,包括规划基础、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体制机制、实施保障等部分,共3.4万余字。

一、发展基础

江苏城镇化发展起步早、发展快,水平和质量总体呈现稳步提升态势。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73.44%、67.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两者差距持续缩小,城镇化发展水平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效明显。2014-2020年,累计实现883.7万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累计发放居住证3240万余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77.7%。

2. 城镇化空间格局持续优化。扬子江城市群贡献了全省75%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和90%以上的进出口总额;沿海城镇发展轴正在成为新兴城镇化地区;《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国家首个都市圈发展规划;高铁总里程跃升至全国第三位。

3. 城市功能品质显著提升。13个设区市均进入全国经济百强城市行列;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数量居全国第一;6个设区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和文明城市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4. 城乡社会建设更加完善。实现“两免一补”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不低于80元/人/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率先实现以设区市为单位城乡并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

5. 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县(市)分别达11个和5个;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带动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145万人;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升到81%;13个设区市及太湖流域县(市、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6. 城乡融合发展展开布局。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9:1;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基本建立;累计命名324个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宁锡常接合片区获批国家首批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二、发展趋势

总体进入成熟稳定、质量提升阶段。

——城镇化主体形态更趋鲜明

——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彰显

——城市现代化图景着力呈现

——绿色低碳成为普遍形态

——城市治理更趋专业精细

——城乡发展广泛深度融合

三、主要目标

——面向2025年,常住人口市民化纵深推进,城镇化空间格局全面形成,现代化城市形态初步显现,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全面建立。

有代表性的指标包括: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2.15:1;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4.5个左右;接受上门服务的居家老年人数占比达18%左右;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2%;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2%左右;实行全科服务模式的社区覆盖率达90%;力争培育6个经济总量超万亿、2-3个消费规模超5000亿的城市。

——展望2035年,新型城镇化率先基本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0%左右,城市落户限制全面取消,基本公共服务率先实现常住人口均等化全覆盖,以都市圈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格局成熟定型,努力建成全国城乡发展差距最小、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示范省份。

四、重点任务

(一)构建包容关怀的城市环境

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增强就业吸纳能力;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推进消费提质扩容。

(二)优化以都市圈城市群为主体的城镇化格局

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优化提升沿江城市群,培强壮大沿海城镇轴,做特做美沿运河城镇轴;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南京都市圈跨区域现代化都市圈典范,塑造苏锡常都市圈开放创新标识,增强徐州都市圈综合竞争力,推动临沪地区参与上海大都市圈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强化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支撑。

(三)建设面向未来的现代城市

聚力创新经济功能;提升舒适宜居功能;增强智慧服务功能;突出文化引领功能;注重绿色生态功能;扩大开放交往功能。

(四)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加强城市空间治理;促进城市高效运营;提升城市社会治理;筑牢城市安全底线。

(五)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

加快城乡要素合理有序自由流动;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五、体制机制

创新现代人口服务管理制度;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构建可持续投融资机制;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机制;改革城市建设管理体制。

六、重要支撑

九大工程: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升工程;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工程;县城新型城镇化分类推进工程;综合运输通道能力提升工程;城市更新工程;美丽宜居住区建设工程;国际门户枢纽培育工程;韧性城市建设工程;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设工程。

一个行动:城市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行动。

七、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协调

——注重衔接支撑

——开展评估监督

——推动广泛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