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1-09-22 17:53  来源: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他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科技为先,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和中坚作用。最近,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经省政府领导批准,今天,我们邀请相关负责人介绍解读这一《规划》。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是:省科技厅王秦厅长、赵建国副厅长,省教育厅赵晓群二级巡视员,省知识产权局张传博副局长,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叶绪江处长,省财政厅教科文处副处长、二级调研员刘建强。我是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魏赟,受省政府张叶飞副秘书长委托,主持本场新闻发布会。首先,请省科技厅王秦厅长介绍解读《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王秦(省科技厅厅长):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各位记者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我省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经过近两年时间的调查研究和编制论证,《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于2021年9月6日正式印发实施,这是我省进入新发展阶段在科技领域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指导今后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江苏科技创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意义十分重大。《规划》把科技强省建设作为总命题、总纲领、总要求,为我省未来五年科技创新发展描绘了“路线图”“施工图”。下面,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规划》作简要的介绍。

一、科学研判科技强省建设的形势任务

“十四五”是我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阶段,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规划》强调,科技强省是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战略,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其建设背景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读。

一是体现了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放在规划任务的首位,对科技创新进行专章部署,这在我们党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从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聚力创新”,到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确立的“创新引领”,再到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提出的“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刚刚召开的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又重点强调要强化科技创新的地位和作用,加快建设科技强省,可以说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战略方针不断深化、战略目标定位准确,任务举措重点突出、实施路径清晰明确,为我们深入推进科技强省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

二是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机遇前所未有。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我省科技创新发展既面临严峻挑战,也面临历史机遇。我们把建设科技强省作为江苏赢得风险挑战、抢占发展先机的重大抉择,努力找准重点关键,制定针对性策略,强化优势长板,狠抓基础短板,力争我省科技创新整体能力和水平加速实现质的提升,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力和持续力。

三是科技创新面临的需求前所未有。进入新发展阶段,我省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紧迫性日益凸显。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好发展动力不足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科技创新的前瞻性引领和强有力支撑。努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中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塑造江苏更多发展新优势,最根本的也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因此,在谋划科技强省建设思路和举措中,我们注重处理好自主与开放、发展与安全、研发与应用的关系,着力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内涵型增长。

二、准确把握科技强省建设的总体思路

《规划》紧扣“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提出“十四五”时期推进科技强省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既强调立足当前的现实性、紧迫性,也体现着眼长远的前瞻性、战略性,可以从三个方面进一步理解和把握。

在工作主线上,把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主线,重点强化“三个坚持”。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瞄准优势领域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和开放协同创新,以高水平科技供给支撑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和安全稳定。二是坚持系统思维,优化区域创新高地布局,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健全自主可控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塑造更多依靠创新引领产业高端发展的现实样板。三是坚持深化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勇当全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在工作路径上,改变以往一层一层“爬楼梯”进行部署的做法,面向“十四五”及更长一段时期,站在新的平台上做整体性、格局性布局,锚定创新的全链条一体化,谋划科技强省的建设路径,着力实现“四大转变”:一是推动创新导向从以技术创新为主向以技术创新和原始创新并重转变,把原始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的科技保障能力。二是推动资源配置从以研发环节为主向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价值链统筹配置转变,整合科研、产业、资本等重要资源,不断提高科技资源配置精准度和有效性。三是推动力量布局从点状平台为主向体系能力整合提升转变,更加珍惜和更好发挥我省科教资源优势和制造业发达优势,加快构建分工合理、协同有序的科技平台体系。四是推动体制机制从以单项政策为主向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转变,在已有“科技创新40条”“科技改革30条”等基础上,更加突出系统布局、系统组织、跨界集成,更加突出科技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在工作目标上,力争到2025年,科技强省建设取得阶段性重要进展,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同期中等以上水平。主要体现在“四个强”上,即,自主创新能力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突破一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在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形成先发优势,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2%。引领支撑作用强: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产业集群,若干重点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0%左右。创新体系协同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健全,高水平开放创新网络不断完善,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500亿元。创新创业生态强:激励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日益健全,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充分激发,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17件。

三、系统部署科技强省建设的关键举措

《规划》对科技强省建设作出系统设计,既加强整体推进,又突出重点突破,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把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突出我省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领域,集合全省优势资源和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努力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和安全稳定。加强基础研究系统部署,重点部署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更加重视凝练和解决经济发展、生产实践中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加快突破重点领域原创性基础理论和原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实施一批战略性、前沿性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制约,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强重大科技任务组织,持续深化“揭榜挂帅”攻关机制,探索实行“赛马”制,加快形成跨学科跨领域、产学研用高效协同的科技攻关体系。

(二)把实施科技创新重点行动作为关键抓手。进一步坚持和强化“企业是主体、产业是方向、人才是支撑、环境是保障”的工作理念,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七大行动”。实施战略科技力量培育行动,加快建设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为引领、以3大省实验室为基础、以10家以上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为骨干、以一批工程技术创新平台为纽带的“1+3+10+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提升”行动,壮大提升十大高新技术支柱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十大高新技术新兴产业集群。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行动,着力构建低碳绿色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工程深化行动,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实施创新人才集聚行动,建设国际一流的科技人才队伍。实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打造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实施创新创业生态优化行动,加快打造竞争力强、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创业生态。

(三)把打造区域创新发展增长极作为重要路径。深入贯彻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构建“一极引领、廊带支撑、多点崛起”新格局,推动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整体提升。“一极引领”,就是提升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引领能力,重点推进苏南自创区“卓越工程”(SUPER工程),加快一体化、集群化发展步伐,着力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廊带支撑”,就是立足沿海沿江地区创新基础、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聚力推进沿海沿江创新发展,打造沿海科技走廊和沿江产业技术研发带,形成“一廊一带”相互支撑的区域创新发展新格局。“多点崛起”,就是发挥地方主体作用,集聚各方科技资源和创新力量,加快建设带动性强的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打造若干区域创新示范引领高地。

(四)把加快推进科技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强大动力。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行动方案,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完善科技治理机制为着力点,推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发展。重点是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作用,推动基地、项目、人才、资金的统筹和一体化配置。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修订《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充分激发科技人员创造性。强化科研诚信和监管机制,坚持预防和惩治并举、自律和监督并重,加快完善有关部门、高校院所、社会团体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科研诚信建设体系,推动作风学风实质性改观。深化科研评价制度改革,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强化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实行与不同类型科研活动规律相适应的分类评价制度,更好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

各位记者朋友,此次《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印发实施,迈出新时期我省推进科技强省建设的新步伐。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奋力推动科技强省建设取得新的成效,为努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现代化篇章作出更大贡献,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伟大征程中展现江苏的更大作为!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谢谢王秦厅长。下面进入提问环节,各位记者朋友可以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提问前请说明供职于哪家媒体,以及提问哪位负责人。

扬子晚报记者:我想请教一下省知识产权局,在“十四五”期间,我省知识产权发展有哪些具体思路和举措?谢谢。

张传博(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谢谢你的提问。知识产权是保护和激励创新的基本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围绕我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未来五年我省知识产权保护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紧紧围绕我省“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以落实国家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省政府签署的局省合作协议为重点,以服务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主攻方向,高标准、一体化推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服务,着力打造具有江苏特点、公正合理、便民高效、多元协同、专业开放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具体有四个方面举措:一是围绕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提升知识产权法治化保护水平。加快推进出台《江苏省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条例》,全面落实国家《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和我省《实施意见》,依法打击知识产权各类违法行为,探索建设全国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二是呼应企业科技创新需求,打造知识产权专业化保护载体。加快构建以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统领、13个设区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全覆盖、若干个县域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协同保护的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深入推进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江苏分中心建设,完善知识产权海外风险预警和应急机制。三是聚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能力。深入开展知识产权强链行动,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升级工程、知识产权强企工程、专利导航工程和商标品牌培育工程,开展“知识产权助力产业强链”产才对接行动,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储备和布局,有效保护创新成果。四是推进科技创新开放协同,深化知识产权国际化保护合作。深化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知识产权的保护合作,更高标准打造紫金知识产权国际峰会、中国(无锡)国际设计博览会等交流平台,定期发布企业“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知识产权工作指引,更好地支持外向型企业“知识产权先行”。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全省知识产权系统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决策部署,打好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的“组合拳”,打赢知识产权助力科技创新的“攻坚战”,不断提升保护效能,不断优化知识产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为加快建设科技强省、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谢谢。

新华日报记者:我想请问一下王厅长,刚才您在解读《规划》的时候提到,“十四五”时期,江苏将部署实施战略科技力量培育行动,提出要加快建设“1+3+10+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我发现这是一个新提法。想请您给我们具体介绍一下将会有哪些新的举措?

王秦(省科技厅厅长):感谢这位新华日报记者的提问。战略科技力量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保障。面向“十四五”,我们提出构建“1+3+10+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整合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流研发机构和科技领军企业力量,更重要的是吸引一批精英科学家团队,来争取更多的“国字号”平台落地,也就是说代表国家水平的企业到江苏落地。通过这样打造一支能够代表国家水平、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技力量,为建设科技强省提供重要的支撑。所谓“1”,就是高质量建设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是江苏科技体制改革的标志性成果,是江苏改革开放40年科技体制改革的典型案例。“十四五”期间,产业研究院有两个方面重点任务,一是产业技术创新统筹集成,二是培育重大标志性原创成果,加快把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成为以一流研发平台、研发队伍、研发成果为标志的世界一流产业技术研发机构。“3”,就是高标准建设3家省实验室,江苏省实验室对标国内外前沿水平,以培育国家实验室作为目标。目前有紫金山实验室、姑苏实验室、太湖实验室等3家实验室,通过这些实验室,主要汇聚培育全球顶尖研发机构和一流研究团队,打造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的大型综合性研究基地。“10”,就是高起点建设10家以上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目前江苏已经布局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十四五”在这个基础上,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态环境、新能源、新材料和海洋工程等重点领域,布局建设10家以上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目标也是积极创建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形成强大的共性关键技术持续供给能力。“N”,就是探索建设一批工程技术创新平台。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无论是在需求端,还是在供给端,都发挥着越来越强的推动和牵动作用。所以,我们下一步选准优势特色领域,按照新的体制机制探索建设若干以产品创新为导向、以学科交叉为特色的工程技术创新平台,加快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产业创新平台体系。我就回答这么多,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精尖缺”人才队伍是关键。请问“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如何进一步强化“高精尖缺”人才引进集聚?

叶绪江(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稀缺性是人才的根本属性,“高精尖”人才本身就是稀缺资源,是人才资源中的“关键少数”。江苏人才资源丰富,但是也存在“有高原缺高峰”问题。“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把引进、集聚紧缺人才作为全省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服务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之举。重点从5个方面推进工作:一是摸排人才需求。围绕全省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30条左右优势产业链,配合开展产业链对外依存度分析和关键核心技术评估,找准薄弱环节和关键节点,有针对性引进、集聚急需人才。同时,加强人才发展统计监测,分产业分领域统计人才数量,摸清我省人才家底,进一步明确产业链“现有什么人、缺多少人、怎么找人”。二是更大力度引进人才。大家也都知道,江苏从2007年开始,就实施了引进人才的省“双创计划”,14年来先后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省一级1.6万人,这些人才发展形势是很好的,其中创办的企业57.3%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实施省“双创计划”,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引才方式,不断引进更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三是加快引进集聚顶尖人才。战略科技力量是科技创新的关键,我们进一步落实顶尖人才顶级支持政策。近几年,苏州、无锡实施1个亿对1个人才团队的支持,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下一步我们将在省一级推进落实,通过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的方式,支持这些顶尖人才团队,围绕“卡脖子”技术来实施顶尖人才的集聚计划,这是第三个方面的举措。四是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培育。发挥江苏科教资源丰富的特点,推动高等校院围绕“四个面向”,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纵深推进原始创新、产学研合作。五是支持青年人才发展。深化人才制度机制改革,特别是要破除束缚青年人才发展的制度障碍,鼓励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在定岗进编、职称评聘、选拔任用、学术评比等方面向优秀青年人才倾斜。近年来,刚性要求各级人才计划项目中,青年人才比例不得低于30%。下一步,我们还会加大力度。同时,支持博士后、工程师发展,加大博士后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工程师评价绿色通道,通过多种渠道引进培养更多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谢谢。

江苏科技报记者:想请问一下财政厅刘建强副处长,本次《规划》,为江苏科技强省建设描绘了清晰的蓝图,财政部门将着重做好哪些工作支持我省科技创新发展?

刘建强(省财政厅教科文处副处长、二级调研员):谢谢这位记者对财政工作的关心。“十四五”期间,省财政主要是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围绕《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从三个方面支持科技创新:

一是继续做好科技创新项目的资金保障。“十四五”期间,省财政将在整合存量资金基础上统筹用好增量资金,强化科技投入,重点加强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区域创新等方面的重大科学技术项目经费投入,推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破解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为集中力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十四五”期间,省财政设立江苏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资金总规模30亿元,每年安排6亿元,重点支持绿色低碳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与示范应用、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重大载体平台建设等方面,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战略新兴产业。

二是深入支持苏南自创区建设的新模式。“十四五”期间,省财政将继续发挥苏南自创区建设专项资金导向作用,探索推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实施精细化、差别化管理,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财政科技专项资金使用效率。

三是进一步加大科研经费放管服改革力度。“十四五”期间,省财政将围绕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以及江苏省“科技创新40条”“科技改革30条”等文件精神,进一步研究出台财政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措施,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使用自主权,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着力推动我省科技强省建设。我的回答完毕,谢谢。

中国江苏网·新江苏记者:您好,想提问一下教育厅,高等学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十四五”期间,江苏高校在提升科学研究与服务创新能力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赵晓群(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十四五”期间,江苏高校将坚持“四个面向”,紧密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强化“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到2025年,全省高校力争通过各种渠道争取科技经费300亿元左右,技术交易总额150亿元左右,获批国家大学科技园30个左右。具体将在以下四个方面推进。

一、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科技改革30条”等政策措施为抓手,持续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调动高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一是推进落实“三评”改革部署,破除“五唯”倾向,按照“能放尽放、可简尽简”的原则,扩大高校科研工作自主权。二是不断完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减少科研项目实施周期内的各类评估、检查、审计等,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三是深化科研评价改革,建立导向明确、分类合理、客观公正、激励约束并重、与国际评价标准衔接的分类评价标准和开放多元的评价方法。

二、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支持高校进行自主科研布局。一是加强前瞻引领,引导高校在关键领域、“卡脖子”方面有所作为,争取在更多领域实现并跑、领跑。二是加快推进从跟踪型研究向开创型、引领型研究转变,加强从“0”到“1”的原创性研究,不断创造和拓展新的优势领域,支持青年教师和科研人员自主科研、自由探索。三是依托高校优势,集聚资源,围绕重大问题,选准主攻方向,持续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倾斜,集中力量实现突破。

三、增强服务国家科技战略水平。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加强对关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学问题研究,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在国家战略科技中贡献力量。不断完善重大创新领域和新兴前沿交叉领域的原始创新体系,深入实施基础研究“珠峰计划”,积极推进高校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高校更好服务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以及苏南自创区、江北新区、南京农高区的发展。

四、强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全链条设计,形成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拉动科技创新的正反馈效应。一是鼓励科研人员对接“揭榜挂帅”及“订单式”需求,产出高质量成果;强化高校与政府、行业、企业有效对接,共建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二是引导高校创新高价值成果培育机制,争取社会资本、风险资本投入,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三是促进高校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提升,与企业联合设立技术服务机构,建立健全技术转移转化、咨询服务组织体系。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江苏工人报记者: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全世界作出的郑重承诺,江苏提出要在全国率先实现碳达峰的目标,想请问赵建国副厅长,“十四五”时期,我们在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方面,会有哪些部署和举措?

赵建国(省科技厅副厅长):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碳达峰、碳中和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推动江苏在全国率先实现碳达峰目标,科技创新是关键因素。《规划》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我们将部署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行动,总的思路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的关键支撑作用,加快科技和产业创新步伐,着力构建低碳绿色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支撑江苏未来低碳发展的竞争优势。

刚才财政厅刘建强副处长已经说了,“十四五”期间,全省财政要投入30亿元专项资金用来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的科技专项行动,在具体任务上,可以概括为“技术引领、平台支撑、区域示范”这三句话。

技术引领,就是要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根本出路,加强绿色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按照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原则,组织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编制江苏省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通过“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方式,在高效碳捕集、零碳/负碳排放、变革性能源等领域,集成优势力量组织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推动一批节能降碳科技成果在钢铁、化工等产业领域进行示范应用,加速产业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此外,将积极探索与科技部联动实施太阳能光伏、钢铁低碳发展等领域重点科技项目,努力为依靠科技创新在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率先达峰作出江苏示范。

平台支撑,就是聚焦培育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布局建设低碳领域重大创新平台。重点推进三类平台建设:基础前沿平台方面,加强农田气候变化模拟科学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努力产出重大原创成果;产业创新平台方面,布局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中心,形成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强大共性技术持续供给能力;科技服务平台方面,成立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研究中心,引进建设一批重大新型研发机构,加速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转移转化。

区域示范,就是推进综合技术集成和科技成果规模转化应用,强化重点领域区域绿色低碳发展。重点发挥好两个作用:一方面,发挥好高新区主阵地作用,组织实施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开展绿色发展“十百千”示范工程,力争到2025年,国家高新区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降至0.3吨标准煤/万元以下。另一方面,发挥好创新型城市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徐州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支持有条件地区开展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加快探索依靠科技创新的城市低碳发展模式。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发布会就开到这里。会后还可以进行单独采访。谢谢大家!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