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0283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推进运河沿岸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时间:2022-07-21 17:27 来源: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字体:[ ]

民进江苏省委:

贵委提出的关于“推进运河沿岸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商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委宣传部、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现答复如下:

推进大运河沿岸美丽乡村建设,对于实施国家大运河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省各相关厅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重要批示指示,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以及省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决策部署,加强系统谋划,强化要素支撑,统筹协调推进,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深入开展运河镇村保护提升和文化遗产活化传承工程,切实加强运河沿岸美丽乡村建设,依托运河沿岸丰富的文旅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力运河沿岸乡村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运河沿线生态空间管控及保护修复

(一)强化生态空间管控。落实《江苏省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规划》《江苏省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规划》,严格保护重要水源、湿地、森林等自然生态资源,确保自然生态空间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实施《江苏省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监督管理办法》,加强大运河沿线生态保护空间监管,切实保障大运河沿线优良的生态环境。大运河沿线城市共划定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0.81 万平方公里,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为10.43%,高于全省2个多百分点。

(二)加强环境污染防治。紧紧围绕水生态环境质量这个重要“生态家底”,统筹推进治污攻坚。抓好排污口排查整治,实施工业园区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从源头减少入江、入河污染。落实省“十四五”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快沿线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用好水污染物平衡核算成果,推动地方加快建设污水收集管网和终端处理设施,切实降低水体污染负荷。严格生态环境执法,以大运河沿线为重点,扎实推进水陆协同专项执法行动,严肃查处生产废水直排入河等环境违法行为。2021年,全省国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为87.1%,其中,大运河沿线37个断面中达到或好于Ⅲ类比例为100%。今年以来,大运河沿线断面优Ⅲ比例稳定不变。

(三)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大力推动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强化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行为负面清单运用专项检查,加强对重要生态空间保护修复、河道河塘生态管控、造林绿化活动、城乡综合整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土流失防治等六方面的禁止、限制、控制行为监管,使沿线村庄告别脏、乱、差,沿岸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提升。在江苏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2021-2035年)中,将运河沿线生态保护修复带作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生态保护修复方向,部署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以打造生态长廊典型示范区为目标,构建京杭运河绿色生态廊道,促进大运河生态环境改善。

(四)积极复苏运河水生态。近年来,通过整治大运河沿线突出问题1200多个,推进重点湖泊退圩还湖,运河沿线河湖空间面貌显著改观,推动打造了淮安段里运河、宿迁段中运河、扬州段古运河等一批生态廊道。依法划定大运河管护范围,明确运河生态保护、水域岸线空间用途管制要求。通过开展大运河及沿线重要河湖遥感监测、水域面积、水生态等河湖功能监测和健康评估,发布大运河生态水位,“一河一策”编制生态水位保障方案,大运河沿线共建成农村生态河道300余条、水利风景区176个。

二、统筹运河沿岸乡村地区规划

(一)系统谋划乡村地区规划。积极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镇村布局规划+村庄规划”的乡村规划体系。指导各地编制镇村布局规划,明确村庄分类、布局,整合优质乡土文化资源,引导涉农资金项目投放和各类项目有序建设,确保村庄发展方向“不跑偏”。因地制宜按需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明确村庄用地布局、建设安排和风貌特色管控要求,尤其重视保护传统村落风貌和历史文化遗产,确保村庄规划建设“不走样”。出台《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完善技术指南(试行)》和《江苏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指南(试行)》,明确具体规划编制技术要求。

(二)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部署各地紧密围绕乡村发展实际需要,聚焦重点,因地制宜编制能用、管用、好用的“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指导美丽乡村建设、农房改善、全域综合整治等工作开展。为加强运河沿岸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引导,要求各地在编制村庄规划时既要重视村域空间特色的保护,也要加强农村居民点的规划设计和特色塑造,立足大运河沿线风貌整体管控要求和乡村本土文化特征,明确农村居民点平面布局、建筑风貌引导、乡村景观设计和历史文化保护等内容,积极建设与自然山水和谐共生、具有鲜明文化特色、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的美丽乡村。

(三)明确实施重点和推进举措。将沿岸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体系。推动黎里等5个历史文化名镇纳入国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工程”,周庄、邵伯、马头、震泽、黎里、皂河、窑湾入选国家《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特色古镇古村保护传承工程”,数量均居沿岸省(市)前列。在我省“1+1+6+11”规划体系中(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6个省级专项规划、11个设区市实施规划),从历史文化风貌和景观管控、城乡融合发展、城乡宜居品质提升、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等多个方面,对沿岸乡村建设保护作出系统部署。

三、传承保护和活化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

大运河江苏段是中国大运河开凿时间最早、流域面积最广、通航里程最长、文化积淀最厚、旅游发展最久、活态利用最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最多的河段,沿线乡村拥有丰富的文化、生态资源。省相关部门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文化遗产保护、名城名镇保护修复等工作,将运河沿岸乡土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纳入《江苏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乡土文物建筑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认真落实管控措施。加大运河沿线重要遗产资源的调查、保护,推进沿线考古发掘、文物本体修缮和环境风貌整治,建成运河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平台,积极推进江南水乡古镇申遗世界文化遗产。

坚持保护好大运河文化,针对大运河江苏段活态文化遗产特征,在保持遗产真实性、完整性基础上,科学合理适度利用,构建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与文旅融合发展协调并进新格局。一是注重展现大运河遗存承载的文化。以大运河沿线遗存的“物”为基础,挖掘大运河江苏段沿线运河文物遗存、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以及其他关联遗存所代表、蕴含的文化,让人们深切感受大运河的伟大历史。二是注重丰富乡村旅游人文内涵。加强乡村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利用运河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打造有文化神韵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目前已成功举办十三届省乡村旅游节、三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推出大运河史诗图卷等一批运河题材艺术精品。三是注重营造主客共享的运河文旅空间。将运河文化融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旅游功能,推进运河沿岸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效能,主客共享美好生活。

四、推动运河沿岸美丽乡村建设

(一)强化村庄分类建设引导。指导大运河沿岸乡村地区依据镇村布局规划,引导各类资源优先向规划发展村庄投入,科学确定大运河沿岸各类村庄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有序实施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对集聚提升类和特色保护类村庄,注重保持具有传统意境的田园乡村景观格局,实现村庄与周边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对规划新建类村庄,注重规模适度、尺度适宜、边界自然,避免建设行为的城市化、人工化和硬质化。

(二)扎实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推进过程中,围绕“特色”“田园”“乡村”三个关键词,培育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重塑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建设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经过五年持续努力,通过省级试点示范和面上创建,全省建成了446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实现涉农县(市、区)全覆盖。其中,大运河沿岸共建成50余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成为全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先行地区,对带动周边乡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注重沿岸村庄特色塑造。以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统领,深入挖掘利用运河沿岸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营造以大运河为主轴的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空间,将沿线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连点”“成线”“组网”,促进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整体保护和塑造。运用现代科技深化散落在沿岸乡村的运河河道遗存、水工遗存、聚落遗产、工业遗产、农业遗产、革命遗产等保护展示和价值阐释,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传统村落和建筑整体保护修复修缮。高水平建设主题展示空间,规划建设22个核心展示园、26条集中展示带、154个特色展示点,布局打造一批集文化传承、非遗展示、交流合作、产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运河文化空间,创新设计应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标识形象系统,使运河风光与沿岸乡村风采相得益彰。

五、促进发展乡村特色文旅产业

(一)立足运河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优化沿岸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动省人大常委会制定全国首部《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明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彰显大运河文化内涵、乡村传统肌理和景观格局的村落集群,建设传承运河文脉、留住乡愁记忆、体现现代文明的幸福家园”。用好用活大运河“IP”,聚力打造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构建以运河为美丽中轴线的特色文旅空间体系,打造串珠成链的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大运河文化旅游融合产业带,重点实施乡村旅游景观提升、餐饮提升、创意提升计划。

(二)打造大运河沿岸乡村旅游品牌。大运河江苏段是文旅资源富集区,分布有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段28处、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199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7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50家、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89家,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一是抓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品牌引领示范,积极构建“景城联动、景区带村”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每年省乡村旅游节推出乡村旅游创新发展典型案例,持续开展乡村旅游驻村辅导员行动计划,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二是抓“双线”推广。坚持把乡村旅游纳入到“水韵江苏”文旅品牌传播矩阵,在“苏心游”、途牛、同程等OTA平台上线乡村旅游重点村精品馆,举办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省乡村旅游节等旅游节庆活动,通过实行线上线下融合推介,打造“水韵江苏·美好乡村”品牌集群。三是聚焦项目建设。推动大运河文旅发展基金、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专项债券等,加大对沿岸乡村保护修复的支持力度,把土地、资金、金融等要素向沿岸美丽乡村建设集聚。编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十四五”时期和2021年重点项目清单》,安排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等类别项目,总投资475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吸收贵委的建议,根据国家和省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相关工作部署,持续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强沿运河生态修复。持续指导大运河沿线城市推进编制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落实省级规划部署,引导实施大运河沿线生态保护修复。高质量推动大运河河道水系治理保护,努力把大运河建设成为幸福河湖的样板和典范,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水韵风采。

二是强化规划引领作用。积极推进运河沿线村庄规划工作,指导运河沿线村庄根据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行动等具体需求,立足大运河文化带空间管控要求和本土特色资源,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统筹安排村域各类设施和用地空间布局。把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同沿岸美丽乡村建设统一起来,以大运河为纽带,串珠成线,以点带面,建设运河沿岸美丽乡村。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原则,加强运河沿线乡村地区规划管理,做到农房建设有依据、村庄整治有安排、村庄功能布局逐步优化,规划建设好运河沿岸的美丽乡村。

三是加强运河沿线历史文化保护。按照《自然资源部 国家文物局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对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遗产及其整体环境的严格保护和管控,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加强历史文化保护类规划的编制和审批管理,对沿线古镇古村进行科学规划、整体保护。继续推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核心区域文物资源的抢救保护工作,以及乡土文物建筑的修缮保护活化利用工作。深入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导运河沿线各地挖掘农耕文化、水工文化、渔文化、盐文化等人文资源,保护自然肌理和传统建筑。

四是扎实推进沿岸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意见》中提出的“到2025年建成1000个特色田园乡村”有关要求,扎实推进特色田园乡村高质量发展,创新工作机制,努力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持续支持大运河沿岸乡村地区的美丽宜居乡村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推动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培育形成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助力大运河沿岸乡村地区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先行样板。

五是持续促进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充分挖掘运河沿线历史人文资源,依托农村河道整治、灌区工程改造等项目,因地制宜建设、提升水利风景区,有效带动周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设计原乡原俗的乡村生活体验项目,提供更具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产品。完善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民俗体验等配套服务,提升乡村旅游智慧供给和服务水平。加强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建设,重点引导大运河沿线乡村把特色资源禀赋和乡村生产生活方式作为重要旅游吸引物,因地制宜培育乡村观光休闲、农事体验、康养度假、亲子研学等具有运河特色的旅游业态。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22年6月9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