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第1078号建议的答复
(关于设立大运河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科学基金的建议)
时间:2022-07-25 17:33 来源: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字体:[ ]

左进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设立大运河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科学基金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大运河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我厅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支持大运河沿线符合条件的地方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划定历史文化街区。截至目前,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共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6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5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56个。督促指导各地加快推进历史建筑确定工作,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已公布历史建筑1993处,实现大运河沿线所有市县历史建筑确定全覆盖。

二是积极推进保护规划编制实施。督促指导大运河沿线各地加快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等保护规划的编制,全省基本实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全覆盖。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2035版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指导无锡、徐州、连云港、扬州等历史文化名城完成保护规划编制并通过省级审查。督促大运河沿线各地严格依据保护规划等进行实施管理,在保证历史文化遗产真实性、完整性的同时,有效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升大运河沿线城乡风貌品质。

三是积极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省级财政加大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和城市特色风貌塑造资金支持力度,2021年共下达4.88亿元用于扬州市邵伯镇中大街—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等12个保护利用项目、南通市通吕运河绿廊景观工程等26个特色风貌塑造项目,以及大运河文化带沿线城镇景观风貌设计建设研究与示范等4个研究类项目,推动大运河沿线各地加强传统营造技艺传承,提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塑造彰显大运河沿线特色风貌。

近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这是我省推进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纲领性文件,为持续做好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了有力支撑。下一步,我厅将结合您的建议,根据国家和省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工作部署,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省、市、县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管理机制,健全完善省级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制度,指导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名城成立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或保护委员会,推动形成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联动协同闭环机制。指导大运河沿线各地建立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日常巡查管理制度,将巡查工作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等,探索建立以乡镇、街道为基础的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定期巡查检测制度。

二是建立政策支持体系。修订《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指导各地制定完善地方性法规,健全完善法规制度体系。配合财政部门推动设立城乡建设历史文化保护专项资金,探索建立历史文化保护基金,建立健全财政保障机制。鼓励地方利用金融机构的长期限、低利息贷款金融产品,探索新城反哺老城制度,制定完善财政奖补政策,不断加强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资金投入保障力度。

三是建立技术支撑体系。省级层面和沿线历史文化名城建立由建筑、历史、经济、法律等多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为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指导沿线各地结合保护工作实践,研究制定保护修缮、活化利用、传统营造技艺传承等相关技术标准和导则。探索建立传统营造匠师制度,不断提高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修缮水平。加强宣传引导,鼓励高等院校、专业机构和文化名人参与保护研究与实践,推动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共保共建共享。

四是建立评估评价制度。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评估体系研究,制定专项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指导沿线各地定期评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情况、保护资金投入与使用情况,逐步建立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评估机制。将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纳入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加强考核评价,强化结果运用,促进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保护水平不断提升。

大运河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涉及建筑、历史、规划、经济、社会等多学科,我们积极欢迎各方技术力量共同参与,多角度开展研究工作,为我省工作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我们将继续努力,推动大运河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新的成绩,为高质量建设美丽宜居新江苏做出新的贡献。

请继续关心支持我省大运河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22年6月10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