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第1035号建议的答复
(关于协同推进全省农村污水综合治理的建议)
时间:2022-07-07 09:55 来源: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字体:[ ]

陶晓东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协同推进全省农村污水综合治理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是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2018年实施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2020年5月印发《江苏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行动方案》,明确了“十四五”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目标和工作举措,今年1月印发《关于“十四五”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扎实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全省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省生态环境厅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工作中注重“五个加强”: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在省、市、县污染防治攻坚办增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工作组,实体化办公。落实“省级统筹、市负总责、县级抓落实”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机制,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目标任务纳入全省乡村振兴考核体系,并作为部分地区高质量发展考核的个性化指标,压紧压实工作责任。二是加强协同治理。省有关部门印发《江苏省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实施方案》《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建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关于完善长江经济带污水处理收费机制有关政策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江苏省农村河道管护办法》《关于高质量推进“十四五”农村厕所革命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在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有机肥替代化肥、水产生态健康养殖、秸秆综合利用、农村污水资源化利用、农户付费制度、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农村厕所粪污治理等农村水环境治理相关工作方面做出系统部署。三是加强科技支撑。组织制订《江苏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导则(试行)》《江苏省农村生活污水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指导各地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初步建立了符合江苏省情的治理技术路线。四是加强长效管理。坚持以用为本、建管并重,在规划设计阶段统筹考虑工程建设和运行维护,做到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落实,加强新建项目工程质量管理,组织开展已建设施“回头看”专项整治提升行动,重点解决管网入户率低、管网损坏、设施运行不正常、管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近两年全省共排查治理设施56093台(套),整治了一批设施不正常运行问题。五是加强资金支持。省级财政近几年累计筹措20多亿元用于支持包括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在内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其中2020和2021两年,省级财政分别安排4.33亿元和3亿元,支持各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支持重点向苏中、苏北地区倾斜。同时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截至今年2月,我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类PPP项目共计17个,总投资187亿元,有力支撑了各地治理率提升。

截至2021年底,全省1.54万个行政村已有1.28万个开展了治理,建有治污设施9.6万台(套),覆盖农户400多万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37%(2021年全国治理率20%左右),治理水平位于全国前列。

您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出“理顺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推进落实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管护机制、加强宣传引导力度”的建议,对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着重要意义。下一步,我们将认真研究吸收,继续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的原则,稳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一是抓好分区治理。综合考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分区设置差别化的治理目标,分解下达国家治理任务,稳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今年计划再建设一批治理设施,新增治理农户55万户,治理率提升到42%。二是抓好统筹推进。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厕所革命、黑臭水体整治、农房改造、国省考断面水质改善、生态河道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秸秆和畜禽粪污治理等有效衔接,优先治理影响水环境质量的村庄生活污水。三是抓好运行维护。坚持“数量、质量、效益”三位一体,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确保新建项目建成一个运行一个。继续开展已建设施“回头看”,着力解决设施不正常问题,坚决杜绝“晒太阳”工程,2022年设施正常运行率要提高到80%。四是抓好监督管理。以日处理能力20吨及以上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为重点,加强设施出水水质监测,督促运营单位建立自行监测制度并实施信息公开,严肃查处超标排放行为。建立农村生活污水管理监控信息平台,运用物联网技术对治理设施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提高信息化监管能力。五是加抓好宣传引导。邀请国家、省级主流媒体宣传报道重要工作进展,通过微信公众号对各设区市及县域涉及农村污水综合治理方面进行宣传,向群众发放口袋书进行宣传引导。同时充分发挥12369环保举报热线、手机APP及互联网等渠道,鼓励公众参与监督。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2022年6月20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