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康复作为工伤保险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伤职工回归家庭、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盐城市从工伤康复工作实际出发,延伸康复半径,优化康复流程,提升康复效果,为受工伤职工家庭点燃希望,持续传递温情和力量。
从“医院”到“家门口”,全过程康复
盐城市优化工伤康复诊疗机制,建立由康复医学科、职业病科、中医科、疼痛科、内科等科室组成的工伤康复中心,为每一个工伤康复病员制定康复医疗方案,对疑难病例采用专家会诊制度,切实解决每一位病员的问题。传统的工伤康复是职工在定点机构康复后就完成了整个康复工作,但该市将康复治疗贯穿于诊疗全过程,让辅助康复成为工伤康复的延续,体现了对工伤职工的全过程人文关怀。在社区设置“家门口”辅助康复小屋,与定点康复医疗机构、社区卫生站合作,配备专业康复设备,为工伤职工及辖区内居民提供专业康复后的辅助康复。
从“发现”到“治疗”,全流程关注
盐城市在工伤认定受理、调查期间,尽早了解工伤职工伤情,对工伤职工受伤部位和康复价值进行评估,及时向康复鉴定专家咨询确认,初步筛选具有康复价值职工,做到工伤认定结论、康复确认通知快认快出,在送达工伤认定书的同时一并送达工伤康复确认通知书,实现在医疗救治过程中康复治疗早期介入,尽可能在职工医疗期内实现工伤职工治疗和康复的有序衔接,把握最佳工伤康复时机,进一步提升康复效果。
针对部分工伤职工临床治疗后不懂得及早接受康复治疗、延误了功能恢复最佳时机的现象,该市将工伤康复前置,要求有康复价值的工伤职工,须待康复治疗开展后再进行工伤鉴定。在先期康复中,该市通过精准功能评估,订制个性化康复方案,提升工伤康复疗效,避免因康复介入不及时造成对工伤职工不可逆的影响。
从“身体”到“心理”,全方位关怀
为帮助康复职工解决情绪困扰,盐城市通过社区建立工伤职工跟踪服务台账,将工伤康复列为重点服务,实现“一户一档”。职工发生工伤后,社区网格员第一时间打电话送服务,疏导工伤职工情绪。在康复过程中,为了让康复职工得到更多的关爱,康复协议机构普遍把“康复文化”融入日常康复中,开展的“我是康复英雄”“康复之星”“最美陪护人”等活动,把人文化、亲情化康复理念融入康复工作的始终,受到工伤职工和家属欢迎。在重大节日组织活动,让康复职工像家人一样融入医院大家庭,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康复治疗。
工伤康复的最终目的是回归社会、重返岗位。该市人社部门分类梳理职工康复情况,及时了解康复职工就业意愿、返岗后适岗情况,帮助康复后离职职工登记求职信息,提供免费技能提升培训,为其重新就业进行专业指导,并优先推荐工作岗位,切实帮助工伤职工完成从病人到劳动者的转换,实现更有尊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