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近年来,淮安市淮安区持续实施为民实事工程,不断健全农村供水工程体系,打造农村供水高品质,在管理水平、制水能力、服务质量等全面发力,农村供水规模逐渐扩大,供水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全区广大居民实现了从“有水喝”到“喝好水”的重大转变。
用制度管水,夯实保障体系。农村供水事关民生福祉,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成立区属国有公司专门负责农村供水工程运营管理工作,建成覆盖全区的区-镇-村三级供水管理网络,新建一、二级农村供水增压泵站23座,白马湖水厂1座,实现水源取水、水厂制水、管网输水、加压供水、农户用水的全流程高效衔接。专门出台了《淮安区农村饮水安全运行管理办法》及机构、财务、绩效管理等20余项规章制度,将运管经费缺口纳入区财政年度预算,为工程良性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用质量控水,强化过程监管。加强水源地巡查,保证源头活水。采用陆上巡查、巡查艇水域巡查、无人机空域巡查相结合,做到每日一小巡,每周一大巡,每月一次全面巡查,生态环境、水利、交通、海事等部门联动配合,持续加强水源地管护工作。加强制水控制,保证质量安全。白马湖水厂采用预处理+常规处理+深度处理工艺,水源水经由取水泵房泵送至预臭氧接触池进行预氧化处理,随后流入絮凝沉淀池完成胶体杂质聚合沉淀,在经过砂滤后汇入生物活性炭池进行深度处理,最后在清水池进行消毒处理,加压输送至公共管网。白马湖水厂化验室对每日出厂水36项指标进行日检,区农村供水公司水质中心每月对管网水质42项指标进行月检,区疾控中心每季度对全区原27个乡镇共55个管网末梢水检测点进行随机抽检。此外,委托权威机构每半年对全区农村供水水质进行106项符合国家标准进行全检。加强工程措施,保证设施完备。为确保全区域更好的供水,去年6月,区域供水二期工程全线投产运行,城乡南北供水管网互联互通,更新改造供水管网10公里,完成大胡庄社区等35个农房改善集中居住小区配套管网169公里,白马湖水厂制水规模由5万吨/天提升到13万吨/天,全区农村供水实现一盘棋调度,全覆盖管理。
用科技调水,提升服务效能。该区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运用信息化调控水,开辟农村供水新模式。依托智慧水务平台实时掌握水厂、管网、服务大厅运营动态,结合季节、气温、节日等因素变化对供水运行进行合理优化和调整,以压调水,按需供水,充分满足水量动态变化中的供需要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赢。创新“网格+智慧水务”工作机制,村居网格员入户走访的同时开展水表抄录、故障报修、节水宣传等工作,实现人力资源整合和高效利用,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上线手机app抄表,通过手机定位实现水表查找,抄表轨迹监控,抄录数据上传,解决水表估抄、漏抄、准确率低等问题,同时对水量异常用户及时提醒,减少矛盾纠纷。开通微信公众平台,实现在线缴费、账单查询、故障报修等服务。24小时受理群众用水问题,一季度来,累计受理区12345平台热线工单177件次,响应率、办结率、满意率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