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浦口探索“两山”双向转化通道
算好“生态账”,端稳“绿饭碗”
时间:2023-07-10 08:03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默认

2081种!近日发布的南京老山景区生物多样性普查成果显示,老山景区60年来增加了509个物种,创下历史新高。

百里老山是南京市浦口区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浦口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大事,统筹做好环境承载的“减法”和可持续发展的“加法”,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用“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

综合施治,守护“生态不动产”

进入7月,位于浦口区星甸街道的杜仲林场愈发葱郁,蜿蜒的山路旁,数百株秤锤树陆续结出果实。秤锤树于1998年被列入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老山景区于2016年首次发现该树种,最老的树龄接近200年。为减少人为干扰、维持环境野生状态,浦口区设立了核心区250亩、缓冲区1200多亩的国家二级野生植物保护区,悉心守护本土树种基因。

临长江、枕滁河、倚老山,浦口坐拥珍贵的自然资源,也肩负重要的治理责任。从落实落细林长制、河湖长制,到实施项目会审环境评价“一票否决制”;从严控老山开发强度,到组建滁河跨省联动治理共同体;从标本兼治打造幸福河湖,到构建网格化监测体系留住蓝天白云;从持续开展“四清、四拆、四整治”行动,到全面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浦口以寸土不让、毫厘必争的姿态,守护宝贵的“生态不动产”。

铁腕护水治山,重拳整改修复,一个个亮丽数值成为浦口的生态注脚——PM2.5年均值连续6年保持南京最优;地表水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列,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保持100%;1187种维管束植物、176种陆生脊椎动物和718种昆虫共同构成老山“物种宝库”;林木覆盖率42.75%,持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天然氧吧”……系统治理下,浦口区接连获得多项“国字号”荣誉,蓝绿交织的生态基底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优势。

创新转化,变现“绿色附加值”

老山东麓,浦口区引入社会资本治理矿山,在废弃宕口上建成主题乐园华昌龙之谷,打造江北地区文旅地标;

滁河南岸,源头活水叠加科学养殖,永宁青虾不仅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认证,去年更实现产值破亿;

江浦响堂,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村里的栀咖啡、大马营、堂屋、宿里等品牌人气爆棚,城市居民在此收获别样体验。

把自然资源转化为绿色产品,让“美丽颜值”产出“黄金价值”,浦口区正起笔生态文明建设“后半篇文章”。浦口文旅集团探索整合原本分散的文旅资源,深耕“都市微度假”发展模式,用精品旅游线路串联美食美景,集群效应迅速放大。2022年,浦口区游客接待量达1571万人次,旅游收入65.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4.9%、20.6%。

立足都市近郊的区位优势,浦口区将农村水土气作为核心生产资料,聚焦精品农业、高效农业、休闲农业等赛道,将生态禀赋融入“浦食浦味”区域公共品牌建设,统筹推进生产方式变革和产业结构调整,星甸茶叶、后圩螃蟹、王村西瓜等12个地方特色物产主打生态牌、组团拓市场。近两年,浦口区在全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连续获得第一等次第一名。

立体反哺,拉长“美丽供应链”

2019年,浦口区生态环保投入占GDP比重为3.35%,去年上升至4.23%,换算成真金白银就是20多亿元。这些数据,折射出浦口区推进环境保护的鲜明态度。浦口区持续推动“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统筹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协同构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互为促进的格局,提升“环境生产力”,拉长“美丽供应链”。

高旺河畔,兰花塘高标准农田绿意盎然。2021年,浦口区整合4300余万元资金,对整理出的4200多亩连片地块进行深度治理,建设水质监测和三级尾水净化设施,利用远程控制、物联网技术打造数字农田。这里还是国家农创中心的孵化基地,已吸引多个院士团队入驻。这片农田内还将新增特色农事体验项目、完善旅游基础配套,全力打造“地铁水稻公园”。

改变“大包大揽”模式,浦口区与南京银行开展合作,先后推出“环保贷”“节能贷”等产品,推广用水权、用能权、竹林碳汇、合同能源管理收益权等抵质押贷款,撬动企业节能减排、降碳扩绿的积极性。截至去年底,浦口绿色金融贷款近60亿元,839家企业获得授信。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不是硬币的两面,而是一个有机共同体。”浦口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区将努力提高绿水青山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机制和模式,奋力书写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双赢的“浦口故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