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苏南、苏中、苏北片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各有特色
时间:2023-07-24 07:37 来源:新华日报 字体:[ ]

为学习借鉴和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全域提升全省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连日来,我省苏南、苏中、苏北片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现场推进会相继召开。目前,苏南、苏中、苏北片区农村人居环境如何?各有何特色?对标“千万工程”,下一步将如何提升?

强基础惠民生,架好农村四梁八柱

盛夏时节,走进如皋市城北街道平园池村,绿树成荫、荷花盛放,而串联各个景点的农村路整洁通畅,变成了村民们的致富路。

“我们村道路42.6公里,不仅全部实现硬化、亮化、绿化,还依托6.8公里的环村‘四好农村路’,以线串点,将荷塘月色、杨天农业科技、骁乐农场等极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基地串珠成链,带动本村及周边200多名村民常态化就业,每年增加村民务工收入500多万元。”平园池村党总支书记刘炜建介绍。

乡村振兴成色如何,人居环境直接关系到百姓幸福感、获得感。近年来,我省通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十四五”整治提升行动等,推动农村环境面貌发生显著改变,涌现出一批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宜居村庄。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因地制宜,探索出各具特色的中国式农村现代化之路。

苏中地区处于上海经济圈和南京都市圈双重辐射区,综合交通网络发达。今年以来,苏中地区以“路”为网,大力推进村庄垃圾清理专项行动,集中力量整治沿铁路线、沿河道、沿乡村公路的散落垃圾,常态化组织开展道路沿线周边农田林网、河湖水系、村庄公共区域积存垃圾综合治理,塑造干净整洁通畅区域形象。

泰州市在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等方面积极探索,率先制定市级地方标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规范》,创新设立发布“泰州市农村人居环境美丽指数”。仪征市以农村地区主干道沿线、主河道两岸、国省道出入口为重点,紧盯各类暴露垃圾、残垣断壁和破败房屋等“脏乱差”问题,推动全域村庄环境更加干净整齐、清洁清爽。

放眼苏北,徐州、宿迁、淮安等地把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作为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牵引抓手,推动环境整治向资源整合延伸。“我们以过渡安置、货币安置、五保宅基地依法收回等模式,共计盘活宅基地75亩,收回公共空间180亩,为保护传统村落、提升村庄环境、发展产业留足空间。”新沂市棋盘镇王徐村党支部书记王超说。

徐州市全面推广“图码管控”经验,打造“乡村公共空间治理2.0版”,实施镇区空间、村庄空间、路网空间、农田空间、水体空间、集体资源资产等“五空间一资源”治理,2022年回收集体资源资产10万亩、回收利用率超过90%,把腾退空间优先用于弥补基础设施欠账,新建村内道路1000公里、农村居民临近通达率超95%。

说到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苏南地区在农村改厕、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等方面总体走在全省前列。截至2022年底,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四市已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南京市和苏州市均达100%、无锡市达97%,苏南地区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的乡镇(街道)达245个。

重管护促长效,推动环境常治长清

在南京市栖霞区龙潭街道马渡村,只见整治过的生态河道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我们在河道治理的基础上推行鱼水共养生态管护模式,由村民‘分包’河道,放养鱼苗、捕捞水草,齐心协力把家门口的水管好。”马渡村党总支书记吴春林介绍,“鱼水共养”解决了河道水草蔓延顽疾,“民治民享”充分激发了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水清了,鱼肥了,该村不仅每年能节约12万元的水草打捞成本,还有价值约18万元的成鱼可以让每户村民领福利。

三分建、七分管。常治长清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全面要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越深入,越需要建立健全常态化长效化的工作机制。江苏省级财政每年按每个村8万元对村庄环境管护进行补助,指导各地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管护内容清单化、管护队伍专职化、管护资金硬性化——

盐城市亭湖区采用委托运营模式开展社会化治理,将全区5个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全部委托交由专业公司运行维护管理,专业化运维管理比例达到100%,确保各污水处理站点的正常运营和污水达标排放。

泗阳县各村干部入户讲解已改户厕使用方法并张贴管护制度牌,设立服务电话公开到户,并将户厕管护纳入村庄“积分制”管理,定期开展积分兑换奖品。健全日常巡检、设备维修、粪污清掏、公厕管护等制度,建立维修管护队伍,设置公益性岗位,每个村配备专兼职管理员1—2名,实行动态检测机制,做到建好一个、管好一个、用好一个。

扬中市率先探索农村垃圾收运、河道保洁、绿化管护、道路管养、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村容村貌“三乱”整治、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维护、文体活动设施管护等八个方面村级公共服务“八位一体”长效管护机制,构建多元化参与模式。各村社制定党员人居环境整治考评细则,通过党小组联组、党员联户,以“清单化”的形式明确党员和挂钩家庭的义务,团结带动群众对公共区域、环境“死角”开展集中整治。

展特色传文化,留住乡愁各美其美

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因费孝通先生以该村为样本所调研著作的《江村经济》而闻名于世。近年来,开弦弓村将原本废旧的民房、学校改造成江村文化礼堂、文化小书斋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江村之治”,让费孝通先生笔下的“美美江村”展现现实模样。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市农业农村局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处长张强介绍,苏州市立足传统水乡格局保护,突出乡村特色风貌营造,从“点”上出彩,到“线”上串联,再到“片”上共进,将江南水乡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们从分类分级村庄打造起步,建立‘一湖一策’‘一山一策’保护机制,累计建成省级生态宜居美丽示范村75个、特色田园乡村71个、市级特色精品乡村92个、特色康居乡村4100个。”张强说,目前,苏州市创建省级生态宜居美丽示范镇村、特色田园乡村数量均居江苏省首位。

乡村之美,美在特色、贵在特色、难在特色。作为“鱼米之乡”,江苏农耕历史源远流长。为更好地留住乡愁记忆,江苏在村落保护、农耕资源开发、农耕文化教育等方面作出积极探索。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意见》,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江苏省级财政设立100万元农业重要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用于全省农业文化遗产的进一步挖掘、保护和利用工作。

发达的水运优势造就了苏中地区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启东沙地圩田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1年,启东市选取海复镇搬场村作为圩田农业系统核心保护区域进行修复与保护。启东市对搬场村窕、埭、排、区四级地块,民沟、横河、竖沟三级水系,埭路、径路二级道路,以及房前屋后进行了整治修复,将搬场村建成了“露天博物馆”,集中展示传统沙地圩田的特色风貌。搬场村还选择废弃民居建设了启东农耕文化馆、种质资源馆、民俗馆、传统农具馆、垦牧文化馆等展馆,展示启东特有的农耕文化、垦牧文化、民俗文化和种质资源。

乡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古镇、古村落保护,要在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原则下,对传统建筑、历史遗存进行保护与修缮。对此,高淳区固城街道花山村党总支书记何腊保深有体会,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过程中,明清老宅建成了“蒋山书舍”,保贤局、圣德戏楼、何氏宗祠等古建筑重焕光彩,马家垄小学遗址变成了“马家垄1953”村民文化阅览室。“我们这里是南京保护得最好的古村落之一,也是田园水乡网红打卡地,欢迎大家前来欣赏田园风光、探究田园建筑、体验田园生活。”何腊保说。

“我们将立足实际、对标补差、全面提升,用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加快建设具有江苏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处长孟德富表示,我省有近1.4万个行政村,村庄类别不同、基础各异,发展定位也不同。“我们将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开展乡村建设,分类梯次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档升级。通过示范先行,有效探索集成一批苏南、苏中、苏北具有代表性、可借鉴的乡村建设模式,不断提高人居环境舒适度,积极拓展乡村内涵,努力使乡村成为人们更向往之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