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近年来,南京以创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宜居村,打造水美乡村、绿美村庄为抓手,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展。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市级以上美丽乡村2800多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8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0个;2023年全市休闲农业接待游客超过3800万人次、综合收入约150亿元。
南京“六山一水三分田”,山、水、林、田、村交融,生态基底优良,自然资源禀赋正是发展美丽经济的独特条件。在保护生态资源的同时,南京陆续打通乡村交通瓶颈、提升乡村环境面貌,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从环境入手,平衡好“留住”和“守住”,寻求乡村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最优解”。
南京各个乡村美美与共,离不开科学规划。从“十二五”开始,南京通过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要素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五个一体化”协同推进,逐步形成了“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的总体发展格局。
在做好城市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修编的基础上,全市进一步优化镇村布局规划,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以行政村为单位加快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以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村庄为重点编制自然村村庄规划,促进村庄空间、生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全市启动“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行政村比例已达90.3%。
从2020年起,南京依托在宁高校院所和城市规划团队,深入开展“共绘苏乡”规划师下乡活动,设立十多个乡村规划师工作站,通过陪伴式规划、全过程服务,促进乡村规划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让乡村规划真正做到政府主导、规划师引导、村民参与,形成自下而上的内生动力。
人才,正重新定义着“南京乡村”。为了引导各类人才资源下沉到乡村,南京坚持政策引领,出台《关于实施“智汇三农”人才工程打造农业农村人才集聚高地的意见》等若干政策,在培育选拔乡村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吸引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等方面下足功夫,最新数据显示,全市行政村(社区)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达95%,先后评选正、副高级乡村振兴师专业技术资格60余人,集聚乡土人才近4000名;累计培育农村创新创业基地56个、“双创”带头人1100名;每年培训高素质农民8000人以上,南京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被农业农村部评为2020年全国农民培育优秀发展典型;累计培育3批共300名农业农村“头雁种苗”,引进341名青年大学生“新农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