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更是推动城市经济的重要驱动力。为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制造业对全市经济发展和创新转型的支撑作用,日前,徐州市出台《加快建设制造强市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将通过实施产业能级跃升、创新引领突破、企业培育筑基、数实融合提速、发展空间拓展、绿色低碳转型六大行动,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打造全国有地位、全球有影响的先进制造业强市,为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提供强力支撑。
能级跃升 集群成势
构建“343”创新产业集群,牵引带动徐州中心城市建设、老工业基地转型,为徐州跻身万亿城市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全市上下“大抓产业、重抓制造业”的导向更加鲜明。
《实施方案》提出,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国际化为方向,强化主配协同发展模式,提升后市场、再制造水平,推动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全体系突破、产业环节全链条升级、产业发展全要素整合,聚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集聚工程机械和绿色低碳产业优势,做大做强光伏全产业链,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能级,推动“新能源+工程机械”融合发展,加快推动传统能源向新型综合能源转型,打造国家重要新能源产业创新基地。
新材料领域则聚焦基础材料、战略材料、前沿材料,加快推动产业规模扩张、优势再造、换道领跑,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集成电路与ICT产业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做强半导体材料、做专集成电路设备、做大先进封装测试拓展智能终端应用和智慧信息服务等领域,着力构建具有徐州特色的产业生态。
医药健康产业重在提升发展生物制药、化学药物、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延伸提升健康服务、医药流通等服务能力,着力打造淮海经济区生命健康产业高地。
安全应急产业将聚力构建全方位安全防护装备、全天候监测预警、全系列应急救援、全过程安全应急服务的“四位一体”安全应急产业体系,打造全国安全应急产业发展的新标杆。
抱团攻关 补链强链
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茁壮成长”,既要突破“卡脖子”难题,还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聚焦全市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制造装备、质量及关键软件等领域,《实施方案》提出,要建立“企业出题、创新资源协同破题”联合攻关机制,以“赛马制”“揭榜挂帅”等形式组织创新资源配置,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每年实施市级以上技术创新导向项目100项以上。
《实施方案》引导企业深耕细分领域,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转变,打造独具专长的拳头产品,构建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的企业梯次培育体系。
到2025年,全市制造业规模总量迈上新台阶、补短板拉长板锻新板取得新突破、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实现新提升,建成江苏省重要的高附加值精品钢材基地、有区域影响力的特色纺织产业集群、有国内竞争力的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基地,构建多点联动的“5+X”未来产业布局。
整合要素 涵养生态
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要素整合和生态涵养缺一不可。打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推进产业链上下游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的协同。
《实施方案》提出,要推动科技、产业、市场等要素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增强生产要素整合和国际化经营能力。加强创新孵化平台建设,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小试基地,打通创新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科技服务机构等科技成果、技术需求、科技服务资源,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易生态系统。
全市将充分发挥徐州经开区、徐州高新区两个国家级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优先发展主导产业,进一步增强对全市制造业的支撑。推动15个省级园区在产业定位、产业配套上实现优化,持续增强园区功能和承载力,促进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建设制造强市重点工作已经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督查事项,各地各部门将加强制造业用地、用能、用水、用电、排放、数据等要素保障,根据实际及时调整优化政策举措。统筹市级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发展等专项资金,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到2030年,推进新型工业化取得重大进展,徐州制造业的影响力、带动力、辐射力将大幅增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工程机械之都,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知名企业、高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