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是长三角地区特大城市,也是全国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截至2023年底,全市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181.21万人,占总人口的24.42%。其中80岁以上户籍人口26.69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4.73%。近年来,南京市加快建设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养老”变“享老”的温暖图景正在成为现实。
老有所依:织密基本养老服务网,近1.3万名特困老年人“应养尽养”
空巢、独居、留守、失能等特殊困难老人在日常生活中面临诸多实际困难,尤其是居家安全风险不容忽视。为此,南京市养老服务联席会议专门印发工作文件,明确工作措施、统筹各方力量、细化探访方案,为全市重点困难老年人提供探访关爱服务,并在部分区开展“水电云守护”试点。同时,南京市还采取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等方式,为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等服务,与探访关爱服务相结合,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
目前,南京市近1.3万名特困老年人“应养尽养”,1.6万多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按需入住”;所有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及失能、半失能“五类老人”每月可享受2-48小时不等免费照护服务;为4.2万余户困难老年人家庭完成适老化改造。
南京还将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成员照护免费培训纳入基本养老服务目录,2021年以来参训老年人家属超3.2万名;向居家重度失能老年人照料亲属按照每年15天、每天150元标准,提供“喘息服务”,已惠及2000多户……通过这些措施,许多老年人及其家庭得以解决诸如“吃饭难”等基本生活照料难题。
老有所学:全市有近30万名老年大学学员,“潮生活”有“知”又有味
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是老年教育的基础,也是最广大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发展老年教育,对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南京整合政府、社会机构资源,推动老年教育快速发展,例如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开设老年大学,课程囊括多方面,满足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社交需求。同时,还采取“参观+体验+讲座+研讨”的方式,定期组织老年人了解科技前沿发展动态,助力老年人走在数字时代的潮头。
老年教育从个别群体向普惠化延伸,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质量的老年教育。数据显示,南京市现有37所市级、区级规模的老年大学,服务近30万名老年学员,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学”。
老有所为:参与社会服务和建设,找到人生新价值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把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结合起来,完善就业、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等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低龄老年人作用。
以“年轻存时间、年老享服务”的养老服务互助时间平台为例,到2024年6月中旬,南京养老服务互助时间平台注册志愿者4.7万余人、注册服务对象近8.9万人,完成订单近75万个,志愿者累计存储时间达近43万小时。志愿者中,相当一部分是低龄老年人。
如今,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健康状况的改善,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由过去退休在家颐养天年,转为继续参与社会服务和建设。在南京,无论是科技、教育、医疗卫生领域,还是大街小巷的志愿服务站点,都活跃着大批退休老人的身影,他们在“老有所为”中找到新的价值和乐趣,活出了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