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生态环境厅“数智赋能”深入推进非现场监管
时间:2024-12-18 16:32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默认

近年来,省生态环境厅聚焦江苏经济体量大、污染排放负荷较重的特殊省情,在全国率先创新实践生态环境非现场监管,着力破解生态环境监管“小马拉大车”难题,持续为基层减负。“江苏生态环境非现场监管数字化平台”荣获江苏省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典型案例;江苏生态环境非现场监管模式创新入选工信部年度信创优秀示范案例。

夯基础、建平台,打牢数智赋能底座

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建设江苏生态环境非现场监管数字化平台,实现“线上发现、智能预警,线上调度、协同处理,线上督查、互动整改”非现场监管模式。其中,环境质量监测模块整合380个大气自动站数据、497个水质自动站数据等30多类环境质量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快速预警;固定污染源在线监控模块持续收集24000多家工业企业实时污染源数据,自动识别浓度超标、治污设施不运行等问题并触发预警;危险废物监管模块实现“一码管到底”,严格对危险废物进行全生命周期监管。

强能力、优服务,规范智慧监管流程

依托非现场监管平台的智能大数据,建立非现场执法平台,搭建非现场“提醒、甄别、巡查、检查、处罚、稽查”六大全流程执法应用场景,推动实现“不在现场,但能感知现场、还原现场和裁定现场”。同时成立“1+13”省市两级数据战队,常态化开展非现场执法全程推演和数据研判。今年以来,非现场提醒8083家排污单位,发送提醒信息65.73万条,从“事后罚”转向“事前防”,拓宽助企服务模式,有效减少企业违法违规风险。综合运用无人机、走航监测、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非现场巡查700余次,非现场稽查3000余次,从“撒网式”转向“点穴式”,实现“无事不扰”,进一步优化企业营商环境。

增质效、促提升,精准为基层减负

全省排污单位多达30多万家,但各级生态环境执法人员不足3000人,监管任务重、压力大。今年通过深入推进非现场监管,减少接触频次和重复报送,现场执法次数同比减少27%,非现场执法占比稳步提升至36%,25类涉企信息免重复填报,有效缓解基层执法一线人员工作负荷,全年生态环境违法问题查实率同比提高58%,切实提升基层执法效能,真正实现“靠人盯”转向“靠数治”,持续为“大车”减负,为“小马”赋能。江苏省被生态环境部列为全国非现场监管执法唯一试点省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