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2023年,南通市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以创新促发展、以改革提效能,全市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重点支出保障有力,支持发展成效明显,民生保障更加殷实。
强保障提效能,夯实财政基础作用
2023年,南通市坚持把财政收支平衡放在突出位置,统筹调度财政资源,多措并举增收节支,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财政支撑。
去年,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80.2亿元,增长11%,其中地方税收收入538.8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80.8亿元,增长2.9%;政府性基金支出883亿元。同时,南通市统筹用好上级转移支付和地方自有财力,强化库款保障,全市争取上级转移支付326亿元,有力保障重点领域资金需求,切实兜牢“三保”底线。
围绕财政管理运行全过程,南通市深化改革创新,强化监督管理,全面提升财政治理效能。持续完善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全面推广政府采购“一张网”、试点开发全省债务综合监管系统,一系列创新举措进一步提升了财政运行效率。扎实开展财会监督专项行动,组织实施六大类36个财会监督项目;出台市级预算绩效指标体系,实施17个重点绩效评价项目;深入推进法治财政建设,更加严密规范的监督管理,推动财政资金使用更加安全、更有效益。
稳预期促增长,支持发展有力有效
南通市持续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全面落实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全市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147.9亿元,其中增值税留抵退税54.4亿元。优化完善市级扶持政策,协同制定推动经济率先整体好转“50条”、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26条”、新科技“30条”、人才政策4.0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印发保障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110条”,兑现市级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14.3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7.2亿元,真金白银助推经济回升向好。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撬动作用,出台“基金发展16条”实施细则,在全省率先出台加强政府和国企基金管理的实施意见,推动南通市产业投资母基金、创新发展基金全年新设子基金11支、总认缴规模49.5亿元,并通过母子基金投资形成700亿元基金集群。加快创新区、市北高新区两大基金集聚区和南通金融小镇建设,成功举办2023南通投资峰会,基金新增投资、引进本地项目40个,项目计划投资额70.2亿元。
注重用好财政金融产品,落实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加强风险损失补偿,兑现奖补资金1.4亿元,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题。截至2023年底,财政金融产品新增贷款146.6亿元、在贷余额137亿元(财政放大倍数超20倍),融资担保机构新增融资担保余额356.6亿元、在保责任余额323.7亿元。
办实事解民忧,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去年以来,南通市各级财政部门切实落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举措,全力支持办好20项民生实事,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80%。
认真落实新一轮援企稳岗扩就业政策,加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力度,全市就业补助资金支出6.6亿元,增长13.8%。强化兜底保障,稳步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孤儿等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780元提高至每人每月820元。
加强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投入。全力支持滨江中小学、易家桥中学、职大搬迁等新(改)扩建项目建设,保障推进“名城名校”战略,全市教育支出191亿元、增长1.5%。深入落实卫生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大医疗卫生人才引培扶持力度,全力保障南通市中医院迁建、应急医院新建等项目,支持通大附院新院区建设。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强化财政资金支持,推动南通市区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对外开放。
持续保障推动城市更新,全力支持老旧小区改造、道路改造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市本级城建交通水利投入55.2亿元;多措并举筹集资金,争取上级补助资金34亿元、政府债券额度387.7亿元、到账社会资本6.9亿元,有力保障了过江通道、高速公路、港口航道等项目建设,真正让城市更美好、让百姓更舒心。
充分发挥财政在支持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上的作用,强化“三农”资金多元保障机制,推动财政金融协同支农,全力支持“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统筹下达各类惠农资金15亿元,撬动金融资本75亿元支持农业发展。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政策奖补,推动建成6个万亩示范方、30个千亩示范方,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南通市入选全国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