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重大产业项目用地保障实现“开门红”
时间:2024-02-29 14:39 来源:南京市政府办公厅 字号:默认

开年以来,从江南到江北,重大项目建设春潮涌动,奏响拼经济、拼发展的号角。南京市“新春第一会”更是聚焦推进新型工业化,将产业强市作为“头号工程”,发展新质生产力。南京市加强要素保障、提升服务质效,全力落实产业强市建设目标。

“地等项目”,打好重大项目落地时间差

“项目为王,环境是金”,为加快推进产业强市战略,《南京市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2023年正式发布,作为要素保障部门,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推进产业用地“地等项目”行动作为一项重要创新举措,用高质量的用地保障措施来保证高质量项目落地开工投产。

2023年10月12日,《南京市推动产业用地“地等项目”行动实施方案》发布,构建“地等项目”服务保障机制,建立产业用地储备库。截至目前,已动态整理出全市立即可用产业用地9.97平方公里。

“地等项目”是一项综合性、计划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建立市级相关部门、属地政府、园区联动工作机制,提前分析、提前评估产业项目落地涉及的规划用地事项,打好时间差。运用“多规合一”平台和产业项目辅助选址系统,南京市构建从规划到项目落地的全链条传导机制。规划资源系统鼓励优先考虑使用存量用地和载体,提前介入产业招商,引导项目在符合规划的成熟用地上选址。2024年,已引导36个重大产业项目约2700亩用地落于立即可用地块。

截至目前,2024年全市需要保障的重大产业项目用地,征地率已达85%,供地率70%,连续三年实现“开门红”。

四个“精”,为重大产业落地谋篇布局

产业用地供应既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又要科学规划、高效统筹。为此南京市以四个“精”,服务重大项目用地保障。

精准“保”,稳定工业用地总量。统筹建立“产业园区、产业社区、零星工业用地”三级四类工业用地体系,划定全市工业用地控制线,产业园区工业用地规模须大于1平方公里,控制线内工业用地面积原则上不低于总面积的60%,稳定的工业用地总量约300平方公里。同时,原则上不再收储控制线外的工业用地,解决原来工业用地零星分布的问题。

精致“谋”,优化产业空间格局。南京市以半径10公里、10-20公里、20-40公里、40公里以外划分四个圈层,布局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一二三产融合等主导产业,形成创新协同、多基地支撑的“两带三区三基地”的产业空间格局,引导增量空间向控制线内集聚。

精准“用”,让土地发挥最大价值。南京市坚持“以亩产论英雄”,细化落实产业用地高质量利用实施方案,推动提升产业用地的投入产出水平。

2023年,全市争取2.28万亩空间规模指标,获批征转用地4.72万亩,产业项目用地应保尽保。对于新引进符合南京市主导产业方向的重大招商项目,坚持“一地一策”,从项目选址、农转用计划、空间指标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重点保障。在用地标准上,鼓励复合利用,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专精特新”企业用地需求。南京市不仅获评“全省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成效好的地方”,建设用地地均产出也位居全国15个特大城市首位。

精心“管”,强化服务提升效率。充分发挥规划和自然资源一体化管理的优势,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来抓。推行“标准地+定制地”“带方案挂牌”土地供应方式,深入推进“拿地即发证”“拿地即开工”,拓展电子证照“跨省通办”。全市推行规划审批电子印章和电子证照,实现项目无纸化流转、业务申报次数减少一半以上,总体审批时间节约30%-40%,提升了审批服务效率。

做好重大项目落地服务,全市规划资源系统将坚持“服务跟着需求走”,加强与公安、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协同和数据共享,实现工业用地“零材料”办理首次不动产登记,共精简9项纸质材料、可查询16项信息,与10余个部门互享互认,助力企业早拿证、早开工、早达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