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州市聚焦急救体系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堵点,积极探索院前院内急救“一件事”改革,努力织密覆盖全市的急救“一张网”,通过建好“一个中心”(市级医疗急救指挥调度中心),畅通“两个链条流”(畅通信息流和交通流),补强“五个要素”(急救站点、车辆、设备、机构、人才要素),走出了一条指挥调度智慧化、城乡急救一体化、院前急救高效化、社会急救普及化的常州特色实践之路。
目前全市设有市级院前医疗急救中心1个,县(区)级医疗急救分站2个,院前医疗急救站点40个,覆盖全市所有辖市、区。院前急救从业人员489人,救护车186辆(含负压救护车70辆)。2023年,院前医疗急救电话呼入量达40.25万次,累计出车10.78万次,院前医疗急救需求每年约以15%的速度快速增长。
2024年,依托新建成的市医疗急救中心,常州将实现全域120统一调度、统一电话接入、统一标准、统一流程和统一质量管理“五个统一”。年内将在城市东、南、西、北建立4个生命支持中心,基本形成“城市14分钟、农村16分钟”急救圈。利用“互联网+”技术,在传统电话语音120呼叫基础上,探索在“我的常州”App等公众信息化途径中嵌入120呼救功能,实现文字、语音、视频多手段“一键呼救”。在系统收到呼救信息后自动分析来电位置快速定位,并将信息同步推送至调度中心,实现调度员“秒接秒派”。同时,打通急救优先调度系统和交警指挥系统,依托公安交通管理平台,为特殊情况下的院前急救车辆、转运危急重症病人的社会车辆,提供道路畅行保障服务,确保患者能快速到达医院。医疗机构也设置了专用通道,确保急救车辆、转运危急重症患者的社会车辆能够直达急诊。
常州通过打造“上车即入院”救治新模式,院前院内衔接更加高效,大大缩短了患者的救治时间。在5G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60辆急救车辆和车载医疗设备实现了与全市12家三级医院互联互通,随车医生可及时获取患者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同步向接诊医院急诊室传输患者生命体征等实时信息。在途中便可开展远程会诊、在线指导,甚至血液检查、心梗特异指标监测等,帮助接诊医生提前制定抢救方案,形成“现场-车辆-医院”即时连线、多方协作、全流程的高效闭环。
根据大数据分析,常州对全市人流密集场所增加AED的投放,为抢救生命赢得宝贵的“黄金时间”。目前该市高铁站、机场、汽车站以及地铁站等主要交通站点,大型旅游景点、市内公园、大型综合商场等人口密集场所已完成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435台,同时制作并发布了全市AED分布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