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苏州市生态环境局当天首次公布全市10个板块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数据和成果。调查显示,苏州市本底调查共记录各类物种4353种,隶属于17门45纲197目670科2284属。其中陆生维管植物1578种,陆生脊椎动物355种,陆生昆虫1135种,水生生物1285种。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工程师郭宁宁介绍,本次调查中发现两种珍稀鸟类,青头潜鸭和黑脸琵鹭。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种群数量因过度狩猎和生境恶化而显著减少,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内蒙古及河北东北部等地,并在长江中下游及部分沿海地区越冬;而黑脸琵鹭是一种对环境极其敏感的大型候鸟,其数量在上世纪80年代曾锐减至不足300只,现已被列为一级保护对象,分布于我国多个沿海地区等地。
以青头潜鸭和黑脸琵鹭为代表,天然的滩涂湿地形成了水鸟最喜爱的浅滩浅水环境,不仅水深适宜供鸟类活动休憩,而且还有丰富的鱼、虾、水草等食物资源。而浅滩浅水湿地是太湖流域特别稀缺的湿地类型,众多珍稀濒危候鸟在此稳定栖息、迁徙停留,太湖也成为了水鸟的天堂。
每到冬天,苏州就格外热闹。成群结队的罗纹鸭、白骨顶等候鸟飞抵苏州东太湖湿地公园,时而潜入水底觅食,时而把头探出水面,振翅欲飞。而在苏州东山镇,小天鹅们连续4年“光顾”太湖,10余只东方白鹳“相约”在这里过冬。
值得一提的是,在苏州太湖生态岛,此次调查发现江苏省新记录物种毛脉槭,是目前毛脉槭在中国分布的北界,该发现对于毛脉槭的地理分布研究以及江苏省植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环绕太湖,苏州还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水蕨,这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其孢子繁殖对水质要求很高,是生态环境的“指示物种”,反映苏州市水生态环境质量在持续改善。
这正是苏州在太湖治理方面卓有成效的生动注解。这里拥有超过65%的太湖岸线,超过70%的太湖水域,超过80%的太湖峰峦。事关太湖,苏州研究制定了太湖治理“1+N”行动方案,印发《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行动方案》和太湖综合治理系列政策文件,并开展太湖地区“一山一策”“一湖一策”“一岛一策”治理,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系统性的太湖保护发展新格局。
此前,苏州已率先全面完成全市10个板块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调查成果全部通过省生态环境厅组织的验收。通过对苏州市各区(市)生物多样性特征、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集成分析,苏州生物多样性特点明显。
比如,张家港市、工业园区、常熟市和高新区为苏州市陆生维管植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地区,即沿江区域、大阳山、上方山和阳澄湖一带。苏州市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整体较高,尤其是常熟市、吴江区、高新区等,在地形地貌上表现为沿江区域、大运河沿线、阳澄湖地区、大阳山、上方山等。
得益于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的优越性,高新区、昆山市和吴江区陆生昆虫丰富度较高。与陆生脊椎动物分布特点相似,大阳山、上方山、阳澄湖、大运河沿线等为陆生昆虫分布较集中的地区。
生物多样性是怎么调查的?又有哪些新兴技术手段?“一瓢水可以识别一江鱼,小水滴能够识别大动物。”苏州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监测处处长丁中海这样解释:在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的构建过程中,广泛应用了环境DNA、AI识别等新型技术,可以对珍稀物种、外来入侵物种、生态健康指示物种进行观测与识别。比如说,水样采集后,环境DNA方法可以检测出生物物种遗留在水域中的遗传信息,从而可以高效快捷地知道水域内有哪些物种近期出现过。作为传统监测方式的有益补充,环境DNA监测方法的使用,不仅相对节省了人力物力,降低了成本,还具有监测范围更广、可重复性等优势。
苏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鹤表示,综合分析苏州市生态环境状况、各生物类群分布情况和自然地理特征等,结合相关领域调查和专家意见,苏州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总体呈现“二带四区”分布,“二带”是指沿长江流域物种保护带、大运河沿线物种保护带;“四区”是指沿太湖丘陵山地生物保护区、太湖重点水生生物保护区、环阳澄湖物种保护区与江南园林古树名木保护区。
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目标,苏州加快推进吴中西山“生态岛”试验区建设,并排定了原生浆果及特色种质资源保护项目、鱼鸟保护及栖息地营建项目、环太湖生态廊道建设项目等7项重点工程建设,该项目被省生态环境厅列为首批“生态岛”试验区示范项目。
近年来,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持续加大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与修复力度,今后还将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坚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精心描绘“万类霜天竞自由”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