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淮安市淮阴区以改善农村住房条件为切入点,以建设特色田园乡村为目标,统筹保障、项目建设和特色产业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力筑牢和美乡村根基。
一是以综合整治提升整体面貌。统筹开展“一改善四整治”专项行动,形成“一带两片多点示范”乡村建设格局。重点打造以淮沭河、大运河水系串联的运河文化、古镇文化为核心的引领型示范带,统筹发展以国家重点中心镇、历史名镇、产业强镇为核心的“西片区”和4条国省干道沿线的“东片区”。完成所有农房项目与干道连接线道路及景观改造提升、4个镇政府所在地的集镇环境综合整治项目、9个被撤并乡镇集镇区整治项目,以及徐溜镇省级美丽宜居小城镇、重点及特色镇发展试点项目建设。目前,累计建成农房改善省级示范项目4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5个、市级11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6个。渔沟镇杨庙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三树镇联盟社区先后获评“江苏省人居环境范例奖”“省绿美村庄”“省生态宜居美丽示范村”等多项省级荣誉,淮高镇刘河社区获评“美丽家园省级示范点”,丁集镇胡庄黄瓜产业园获评“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南陈集镇林圩村、渔塘村、三树镇蒋集村获评“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
二是以乡土文化留住美丽乡愁。该区创新举措,在农房改善点配建村史馆,集中陈列有年代感的旧农具、旧家具、手工文艺制品等老物件,留住村民乡愁记忆。在农房改善点周边配建文明墙,记录村史沿革、光荣历程、乡土人才及重要事件,在用艺术提升环境氛围、扮靓社区的同时,凝聚集体观念、引导乡风民风。同时,积极组织并开展老树移植行动,将改善农户旧居的老树和地方代表性树种,移植到新型农村社区周边,既增添一抹绿色,又温暖了人心。
三是以常态管理强化长效治理。出台《淮阴区农房改善新型社区治理实施意见》文件,对所有农房改善项目进行规范化引领,精准化指导、常态化管理,逐步构建长效治理机制。创建社区联合党委,社区党组织、党员干部组成“红色管家”队伍,对多村搬迁集中改善的社区进行联合管理,组织志愿者队伍参与社区日常管理。制定《淮十条》管理办法,从区级层面指导党群服务中心的设施功能设置、群众参与社区管理的自治模式、日常事务的安排、社区环境的共同维护等十个方面,为社区群众提供一整套、全流程的治理指导服务,强化共建共享共管共治、着力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助推农房改善新型社区实现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