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江苏 > 产业科技 > 系列报道

南通加快建设海洋强市

时间:2024-05-28 17:06 来源:南通市政府办公室 字体大小:放大 正常 缩小

通江达海的独特区位赋予南通发展海洋产业的先天优势,“海洋蓝”成为南通经济的重要底色。新一轮沿海规划出台后,南通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贯彻落实省规划的行动计划,充分体现南通“加速度”;组织编制南通“十四五”沿海发展规划,系统化谋篇布局沿海发展新蓝图。去年以来,南通市将沿海发展的重心进一步聚焦到海洋产业,加快建设海洋强市。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了“加快打造现代海洋产业集群、全面激活海洋科技创新动能、持续提升绿色化数字化发展水平、大力拓展海洋开放合作空间、提标打造大通州湾现代湾区”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到2025年形成不少于10家海洋产业特色园区、10家高端创新平台、20家优质龙头企业,海洋产业增加值到2030年突破2040亿元。

以“链主”带“集群”,沿海项目集聚效应加速释放

5月25日,重型船海装备基地项目签约落户如东洋口港经济开发区,打造业内又一高端、绿色的产业集群区域。产业成群,发展成势。南通市集聚船舶海工规上企业322家,产值规模超1500亿元。围绕从“一个产业”到“一个集群”方向布局发展,南通重点船企手持FPSO、风电安装平台、起重铺管船、海工模块等订单充足,交付期排至2026年以后。

南通位于沿海和长江经济带的“T形”交会点,是发展船舶海工产业的天然港湾。长江入海口的“南通船谷”,正成为世界级船舶海工先进制造业集群。据统计,全国约十分之一的船舶和四分之一的海工装备制造能力在南通集聚。2023年,南通市船舶海工产业产值近18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8%。

南通市重点培育建设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如皋港船舶海工及重型装备园、海门豪华邮轮配套产业园三大船舶海工装备特色产业园。工业园发挥“链主”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引来周边几百家产业链细分领域的上下游企业聚集发展。

南通在沿海重点布局洋口港、海门港、通州湾、吕四港四个省级开发园区,以产兴港、港产联动,因地制宜发展临港产业,形成错位发展、协同发展的生动格局。以园区为载体,沿海项目集聚效应加速释放。2023年全市新签约并注册超5亿元内资项目389个、超3000万美元外资项目97个,其中沿海重点板块项目数过半;全市35个项目列入省级重大项目清单,其中沿海重点板块项目21个。近三年,沿海累计落户10亿元以上项目102个,总投资3700亿元。

以“绿色”生“金山”,新能源产业涌动蓝色新动能

“双碳”目标下,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以LNG为主的低碳能源等“蓝色能源”成为海洋经济的新赛道。南通顺势而为,把握政策机遇,推进海上风电和光伏发电链式融合发展,推进能源储备、交易、利用等一体化发展。

南通海上风电资源丰富,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600万千瓦、位列全省第一;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超过1/3,绿电成为南通市招商引资的重要加分项;以风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

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是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南通以此为目标,助推海洋产业朝着清洁、健康的方向发展。目前,南通市在风电、光伏、氢能、储能、LNG等领域保持良好发展势头,LNG储存、气化、外输能力达千万吨级,2023年全市新能源产业产值近1300亿元,力争到2025年超过1500亿元。

以“新质”促“高质”,科技引擎驱动产业提档升级

提升海洋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构建海洋强市的核心路径。南通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包括集聚高端资源,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强化海洋科技人才战略力量支撑,抢占海洋前沿科技制高点;培育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服务力量,打通“产学研用”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为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加速突破,南通市组建船舶与海工装备产教联合体,形成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为骨干,专业研发机构为支撑的船舶产业创新体系,省市共建、总投资6亿元的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正式运行,全链条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南通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船舶行业标准近百项,突破关键技术50多项,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超深水钻井平台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

在龙头引领下,南通市海工装备产业的智能制造示范效应不断凸显,创新制胜,向海图强。亚洲最大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我国首艘智能型FPSO“海洋石油123”、国内首制极地探险邮轮、世界最大天然气处理浮式储卸油平台、全球首艘第四代自升式风电安装船等40多个国际国内首制大国重器,从南通驶向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