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近年来,苏州市市场监管等部门持续深化质量强市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扎实推进质量品牌建设,不断夯实质量发展基础,为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力支撑。苏州质量工作连续9年在全省考核中获评A级,连续3年获江苏省政府督查激励;累计获省长质量奖数量全省第一,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各类国际标准150项、国家和行业标准9000余项。
聚力“链”就新优势 形成质量协同发展新生态
苏州在全国首创质量创新联合体,并已在新能源及绿色产业、低空经济(无人机)、光电、现代物业服务等16个产业领域布局。苏州市市场监管部门依托这些质量创新联合体,推动多方资源整合和跨界合作,将质量优势由龙头企业向全产业链拓展,促进质量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形成质量协同创新发展新生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苏州谋划在先,实践在前,根据《苏州市进一步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部署开展了一系列质量强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今年,苏州市市场监管部门在全市10条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和2084家重点企业实施了质量提升行动。光通信、纳米新材料、机器人等三条重点产业链入选省级试点。冶金行业质量提升、光电产品质量提升项目被省市场监管局授予第一批“长三角质量提升示范”称号。纺织行业、电梯行业、医疗器械行业3个项目入选第二批长三角质量提升示范试点项目。
由此,“纵横联动、数字赋能、集成服务”的特色模式在苏州得以推行。这一模式的特色在于,以横向联合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着力解决产品性能和品质档次关键和瓶颈问题,形成质量改进成果800余项;以纵向融合实现产业链质量一体管控,推动上下游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质量协同发展;以数字赋能实现产业链质量变革创新,推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与质量管理融合发展;以质量基础集成服务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精准服务产业创新集群发展。
标杆引领共提升 为质量品牌发展植沃土
从出台实施《“苏州制造”品牌认证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到制定发布《关于全力打响“苏州制造”品牌的若干措施》,多年来,苏州始终将推动品牌培育工作作为深化质量强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品牌培育、发展、保护机制,在质量管理、品牌创建、标准研制等方面综合施策,统筹质量品牌工作,树立行业标杆。目前,全市累计获得中国质量奖1家、中国质量奖提名奖7家次、省长质量奖组织14家、省长质量奖个人1名、省长质量奖提名奖企业20家,获奖总数全省第一;全市共有省质量信用AA级企业147家,AAA级企业61家,数量位居全省首位,品牌集群日益壮大。
为进一步提升苏州品牌的“含金量”和认可度,苏州市市场监管部门大力推进“苏州制造”品牌认证工作。今年6月底,苏州制造名品中心在苏州高新区启用。在这个苏州制造业的展示窗口和品牌推广平台上,展示着不少优质的“苏州制造”产品,涵盖清洁电器、电动工具、服装服饰、运动健康等苏州优势产业,其中各种“苏州制造”品牌认证企业产品备受关注,成为洽谈、选品的热门对象。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江苏精品”品牌认证企业产品113个,数量位列全省第一;累计有154个企业产品获“苏州制造”品牌认证。通过创新推行“苏州制造”品牌“1+N”认证模式,获得品牌认证的企业产品将实现“一次认证、多张证书、多国证书”,这一模式的推行,为“苏州制造”不断提优提质,出海远航打通绿色通道,进一步提升“苏州制造”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为了让企业将质量品牌“无形资产”转化为“真金白银”,苏州市市场监管部门积极推进“苏质贷”融资业务实现全域覆盖。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授信发放贷款近74.19亿元。今年,“苏质贷”升级为“苏质融”,全省首单“苏质融”保险与期货业务顺利落地,今年上半年已为全市208家企业融资发放近16亿元,融资金额位居全省前列。
搭建平台强支撑 多元释放质量基础效能
苏州正在全面实施“1030”产业规划,加快构建由10个重点产业集群和30条重点产业链组成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力争用3至5年时间打造全球领先的“智造之城”。今年,苏州市市场监管部门抢抓机遇,大力实施新产业标准领航行动,围绕低空经济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标准研究,立项17项地方标准,其中,无人机航线保护、低空航空器信息安全等项目填补相关领域标准空白;在机器人、工业软件、纳米新材料等领域编制、发布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开展标准化梯度培育;江苏省新型显示、智能工厂建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先后落户苏州,截至目前,已承担6个省级标委会。同时,启用标准化创新综合体,打造标准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进一步为提升企业、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支撑。
为更好发挥其他质量基础要素的多元支撑作用,苏州建成了涵盖1个市级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中心、5个产业“质量接力站”、63个“质量赋能站”的“1+5+N”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网络,以“质量赋能区域全覆盖+质量接力产业全链条”工作模式,融合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质量管理等要素资源,面向企业、产业、区域提供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基础设施综合服务,精准赋能产业创新集群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