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为进一步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多元民生需求,南京市江宁区委依法治区办紧盯广大群众反映较为突出、社会关注度较高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法院、检察院、妇联、残联、教育、民政、司法、农业农村、应急管理、数据、公安等单位,持续开展2024年法治为民办实事活动,取得良好成效。
数字法治察民情 一网统管惠民生
法治政府建设进入数字时代,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政务服务、行政执法等领域的工具优势,另一方面也要注重运用法治思维为数字治理规范化提供指引。
“民有所望,政之所向”。区数据局通过优化12345政务热线集中快处机制,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集中会诊体系,借助“一网统管”四级调度系统,针对紧急敏感诉求反映场景,强化视频通讯、在线会议等一体化办理功能,推动疑难扯皮、久拖不决诉求量环比下降71.88%。区公安分局依托“互联网+”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通过“综合办”“融合办”“暖心办”工作机制促使户政服务办件模板缩减31%,申请材料最大缩减71%;以多样化的窗口服务满足不同群体办事需求,为企业高校开展流动服务72次,南航、晓庄学院警务室政务窗口服务达1064件次。区应急管理局依托南京应急管理“181”平台,运用数据资源赋能监管执法更加精准迅捷,“综研联检”机制的运用有效减少企业迎检3933次。区农业农村局聚焦水产品输入性风险,对区内垂钓饵料、窝料造成的水产品地西泮残留风险及时予以回应,通过信息化和数字化手段强化执法检查,推动地西泮等药残控制措施落地见效。区民政局牵头编制的救助惠民服务清单网罗教育、民政、司法、人社、房产、卫健、医保等21个部门73项救助惠民服务事项,助力社会救助服务供给更加均等、普惠、高效。
司法助企顺民意 公益诉讼解民忧
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作为法律法规的执行者和社会治理的参与者,担负着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使命。新时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服务需求为现阶段的执法司法工作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民有所愿,心之所系”。法检系统聚焦“司法为民”“检护民生”,通过完善司法助企和公益诉讼工作机制,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贴心、安心的司法服务。区法院出台《关于在“执转破”案件中引入公职管理人制度的实施意见》,为民营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法治保障;通过建立“正向激励+信用修复”善意执行机制,依法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开发区法院以完善法律诊断意见书工作机制为抓手,深化“百名法官进企业”活动,注重发挥司法建议参与社会治理作用,帮助解决企业于变更登记以及商标应用领域存在的经营难题。区检察院秉持“刑事打击+生态修复”并重理念,在办理破坏生态环境和耕地资源刑事案件的同时启动公益诉讼程序,督促相关责任人履行耕地复垦义务,推动生态环境资源得以及时修复。开发区检察院通过办理违规搭建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开展噪声污染整治以及教培机构消防安全专项行动,为小区居民守护和谐宜居环境。
聚焦重点纾民困 精准普法暖民心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丰富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在全社会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浓厚氛围,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
“民有所需,行之所至”。区司法局组织开展“送法进小区·百千万工程”活动,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节点实施精准普法。联合区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开展消防安全普法宣传;聚焦危房治理主题,向辖区群众推送危房消险公益普法短信;结合“4·8司法日”“民法典宣传月”“12·4国家宪法日”,开展各类普法活动351场,受教育人数超14万人次;打造法治“微景观”102处。区教育局充分发挥南京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功能,通过VR体验、宣誓活动、知识竞赛、多媒体互动教学等方式,帮助广大青少年树立法治思维,提升法律素养。2024年以来,该基地已陆续接待40所学校约1.8万余名学生。区妇联和区残联着力提升重点人群权益保护水平,分别实施“我助妇儿康·妇儿权益维护与安全守护课堂”、残疾人信访维权和法律援助项目。区妇联为26名符合条件的妇女儿童提供心理疏导、家庭教育指导等个案服务;区残联将残疾人信访维权纳入区人民来访接待中心“社会救助”窗口,与区司法局联合设置“残联法律援助工作站”,合力推动重点人群教育帮扶工作提质增效。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下一步,江宁区委依法治区办将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聚焦规范执法守民利,公正司法护民权,精准普法润民心,奋力推动法治为民十件实事工作走深走实,让人民群众愈发便捷地享受法治惠民利民的新成果,更加直观地感受法治江宁建设的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