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携手同行。昔日“养在深闺”的青海土特产,正跨越关山阻隔,源源不断“飞”上东部城市的餐桌。一条以“消费”为引擎,连接牧场与厨房、高原与江南的产业振兴之路,正托起万千农牧户增收致富的新希望。
一个平台,联通东西市场
红枸杞、黑枸杞、牦牛肉干、青稞产品……在青海农林牧商品交易中心,琳琅满目的高原特产让人目不暇接。交易中心电商运营总监李积鑫化身“高原导览员”热情介绍,“这些都是我们青海的‘宝贝’,品质纯正,很多都‘飞’到了江苏餐桌。”
2020年5月,海东工业园区管委会和江苏省新立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建联营的农副产品在线交易平台——青海农林牧商品交易中心在海东市建立。交易中心成立以来,整合全省优质农林牧产品资源,上线运行“西部优选”数字交易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免费的电商平台运营、农产品市场推介、销售渠道对接等服务,现已聚集青海优质企业3000余家,累计上线青海特色农产品超2.8万件。
“光卖不行,还得保真!”李积鑫用手机扫描冬虫夏草包装上的二维码,“嘀”一声,虫草的“身份证”跃然屏上——产地、检测报告一应俱全。这背后,是江苏技术团队打造的国内首个“虫草AI鉴真平台”,让每一份青海特产“有据可查、有源可溯”。而在智慧物联网大屏幕,不仅可以看到屠宰量、检疫合格率等数据,甚至还能监测到远在牧场的牦牛活动状态。
不只技术,更有市场的深度链接。“你看,这是我们‘西部优选’平台的实时数据大屏,哪些产品卖得好、卖到哪里,一目了然。”李积鑫指向一层楼高的显示屏,“你们来得正好,江苏消费者的累计消费额刚刚突破9亿元!”记者看到,平台总销售额已超15亿元,江苏稳居“榜一大哥”。
“前不久,我们还在南京、无锡、镇江设立了‘西部优选’提货点,让青海特产离江苏人越来越近。”李积鑫补充道,交易中心股东新立讯科技集团还与盐城共同投资建成华东农产品交易中心,打造“东部优品”平台,推动“西产入东、东产西送”。
一个产业园,孵化产业希望
在青海博业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忙碌地分割、打包牦牛肉。“入驻园区后,变化太大了,我们能‘轻装上阵’,专心搞生产和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张洪智感慨道,“以前我们企业就像一个小作坊,租别人的厂房,规模有限。”自2023年入驻湟源县的乡村振兴产业孵化园以来,当地在物流补贴、厂房设备等都给予企业极大的支持,生产规模大幅扩大。
“每年我们都去南京参加展销会,江苏来的援青干部帮我们对接大型商超和便利店系统,企业销售额稳步增长。”同在园区的青海文友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史延军告诉记者,公司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江苏市场占比达到20%—30%。“从物流补贴到销售渠道,江苏的帮扶实实在在。”
湟源县农业农村局有关人士介绍,湟源县政府通过东西部协作资金、衔接资金整合建设湟源县乡村振兴产业孵化园,共建设6栋标准化厂房,引进6家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将农产品销售到东部地区。除了乡村振兴产业孵化园,当地还依托东西部协作资金注册成立“日月臻品”线上线下销售平台,目前已吸引19家当地企业入驻,线上线下融合实现销售收入170万元。湟源县出台《消费物流补贴实施方案》,利用协作资金对企业物流费用和销售额予以补助,今年已为7家企业补助物流费49万元,销往东部地区的农副产品总额达1710万元。
一片菜园,直供港澳市场
在青海互助县供港蔬菜基地,成片的覆膜田块在阳光下泛着银光。十多名务工人员正弯腰移栽菜苗,动作娴熟。“我们这儿凉快、没污染、虫子少,菜长得实在。”一位大姐笑着说,“这些菜坐上‘特快专列’,两天就能抵达港澳同胞的餐桌上。”
互助县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人员李有全指着一茬茬水灵灵的羽衣甘蓝如数家珍,“这里种植蔬菜优势可不少,气候冷凉,适合蔬菜夏季错峰上市;水土干净,蔬菜品质高、口感好。”
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这么好的蔬菜,怎么卖出去、卖上好价钱,成了大难题。来自江苏的“队友”——无锡高新区(新吴区)及时伸出援手。2017年,无锡市高新区(新吴区)与互助县建立对口协作关系,以冷凉蔬菜产业为突破口,为群众打通了一条“家门口”的致富路。
从无锡高新区(新吴区)来互助挂职的互助县委常委、副县长谢振胜告诉记者,依托互助县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良好的蔬菜产业基础,充分发挥新吴区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优势,积极探索“项目联建、技术联合、推介联动”的冷凉蔬菜发展模式。2022年以来,互助县累计投入东西部协作项目资金1800万元,建设蔬菜保鲜库、移栽机、喷滴灌等配套基础设施,使互助县的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和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全县供港澳蔬菜基地由原来的1万亩增加到现在的2.3万亩,产量达到4万吨,实现产值超1亿元,带动农户就业30万人次,劳务收入达3000万元。
从高原到江南,从牧场到餐桌,苏青协作的故事,仍在青山绿水间不断续写。这不仅仅是一条商品的流通之路,更是一条共同发展的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