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调研。他说:“住在这里很有福气,古色古香,到处都是古迹、到处都是名胜、到处都是文化。‘百步之内,必有芳草’,这句话可以用在这里。”
江河激荡,涌动着文化发展的蓬勃脉动。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江苏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建设。一幅古今辉映、气势恢宏的新时代文化长卷正徐徐展开,“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标识更加鲜明,“百步之内,必有芳草”成为新时代胜景。
立根铸魂,文明根脉滋养文化自信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谈及文化传承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总是饱含深情。
江苏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宝藏。3项世界文化遗产,251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如明珠般散落各处,熠熠生辉,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
“距今6000年,这是我们发现的长江下游最早的城!”9月底,无锡斗山遗址考古发掘中,专家确认找到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古城址。这里北距长江约30公里,南距太湖约25公里,就此成为中国最早的史前城址之一。
万古江河,文明不息。实施文明探源工程,就是从中汲取中华文明的精神养分、夯实文化自信根基。一项项重大成果,回答“苏从何处来”。“探源,就是要揭示江苏地域文明的基因、源流与谱系,讲述江苏地域文化在中华文明体系中的地位及贡献。”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盛之翰说。
行走江苏大地,一处处遗址、一件件文物,让人们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
在苏州阳澄湖畔的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稻草扎制的“先民”形象静立田间。6000年前,江南先民在这里引水育稻,率先冲破“靠天吃饭”的束缚;如今,这份开拓精神已融入血脉,融入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发展。
步入开通不久的南京地铁5号线夫子庙站,两段沧桑斑驳的砖铺明清道路穿越历史静默陈列,这是江苏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成果转化的生动实践。常有来往的乘客停留下来,兴味盎然地打量身旁的文明遗迹和现代交通的神奇交汇。
典籍是文明的“有形档案”。江苏正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推进“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推动编纂出版3000册《江苏文库》。打开网上的《江苏文库》数据库,千年文脉一键通晓,让珍贵古籍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
文明的传承,不仅在遗址与典籍中,更在代代相传的指尖技艺里。
江苏现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12项,数量位居全国第一。非遗保护领域佳音频传:中国春节申遗成功,江苏的秦淮灯会、桃花坞年画、泰伯庙会位列其中;2025年央视春晚无锡分会场火爆“出圈”,惠山泥人、无锡精微绣等非遗技艺也随之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江苏始终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生长点。通过探源、整理、传承,这些文明的基因正以更鲜活的方式展示出来,成为江苏人文化自信的底气。”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说。
古今相映,文化遗产点亮生活新光
“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指引着文化遗产的当代转化之路。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在于融入生活、滋养心灵。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苏州平江路、扬州东关街、镇江西津渡、无锡清名桥……全省各个历史文化街区人气爆棚、热闹非凡。一条条老街,既承载了历史记忆,也展现出时代新貌。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爱惜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就要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
在历经2500多年风雨的苏州古城,19.2平方公里的历史城区,正悄然上演一场“新生记”。
走进姑苏区十梓街版本学大家顾廷龙的故居,推开古朴的木门,迎面而来的是草药的清香与文化的馨香。始建于清中期的顾宅,国家级“非遗”程氏针灸今年落户于此,为这座老宅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从江南水乡到楚汉故地,在江苏,各地文化遗产的转化路径各异,精彩却相通。
在徐州,“彭城七里”文化轴如一条时光隧道,串联起黄楼、文庙、户部山等历史文化节点,集中了200多处文化资源。行走其间,一步一景,千年文脉触手可及。新落成的徐州饮食文化博物馆古色古香,负责人自豪地说,“日均客流近2万人次,‘老味道’与‘新场景’融合,成了‘好生意’!”
“南京的博物馆还是很有看头的。”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叮嘱,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
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博物馆,是让文明“活起来”的关键场域。2024年,江苏博物馆参观量达1.4亿人次,全国领先。
门前排起长龙,热门文创产品上架就“秒光”……江苏推进博物馆体系建设,出台政策引导省直文博场馆延长开放时间;创新开展“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活动,共接待观众209.7万人次,文创销售额突破1100万元,“吸睛”又“吸金”。
既守住文化根脉,又跃动青春脉搏。传统文化要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必须找到与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情感连接点。
2024年的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现场,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演艺集团总经理、昆曲表演艺术家柯军即兴清唱昆剧《顾炎武》选段。今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柯军向总书记介绍:“青春版《牡丹亭》,20多年演出500多场,收获观众百万,无数年轻人被‘圈粉’,一出戏普及了一个剧种。”
不进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今年春天,全国29所高校的50名在校学生组成演出队伍,在江苏大剧院上演了一部校园青春版《牡丹亭》。一场古老艺术与青春活力的邂逅,为传统文化传承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创新创造,“两个结合”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文化的生命力源于创新创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江苏不仅努力保护地域文脉的独特基因,更以众多鲜活的创新表达,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气与精神滋养。
长江大运河,一横一纵,交相辉映,彰显着中华文明持久的生命力。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扬州考察调研时来到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了解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取得的成效,在南京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
4年多来,累计接待超1500万人次,“从0起步”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迅速成为大运河文旅新地标。作为大运河、长江两大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江苏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全面谋划、全力推进,一江一河文化标识更加鲜明,让千年涛声回荡在新时代。
守正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江苏一批新的文化品牌证明:传统文化完全可以变得很“潮”、很“有人气”。
从去年秋天人潮涌动的南京玄武湖樱洲,到今年端午古韵萦绕的清凉山崇正书院,一场场精心打造的“非遗生活荟”,通过创意设计与跨界融合,推动非遗走向市场化、时尚化。
江苏“读城”行动则刷新了城市文化的体验方式。今年以来,从南京到盐城,从连云港到镇江,全省各地纷纷推出“读城”主题线路——沿着一座建筑、一个地名、一间老字号的线索,在城市里深度漫游。“读城”巧妙串联起厚重历史与市井烟火,让文化在行走中“活”了起来。
熔铸古今,汇通中西。中华文明和江苏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持续提升。
2024年秋天,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舞剧《红楼梦》首次海外巡演,既赢得观众热泪,也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太神奇了!”“我想马上去中国!”今年6月,“文明遇·鉴:中国大运河文化江苏周”亮相欧盟总部所在地比利时布鲁塞尔,一项项承载着千年运河深厚底蕴的江苏非遗技艺,架起了中欧交流的桥梁。
“世界文学之都”南京、“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苏州、“世界美食之都”扬州和淮安……一座座闪亮名城,成为彰显江苏特色文化魅力的符号。
丰厚的文化底蕴,为江苏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支撑。人们的文化自信心、自豪感不断增强,担当新的文化使命的志气底气更加充沛,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建设守正创新、持续跃升,“社会文明程度高”展开新的画卷。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却蕴藏千钧之力。总结“十四五”成果,展望“十五五”文化发展,江苏将紧紧围绕生动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来展开系统布局。“百步之内,必有芳草”,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注入深厚底气和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