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穿正装穿球衣去招聘会,能找着工作吗?能!
“苏超”热浪席卷江苏大地,镇江市人社部门将招聘会搬进“苏超”比赛第二现场,借助赛事聚集线下“流量”,创造更多就业“增量”。求职者王阳说,“自己喜欢的球队赢了球,顺便还把工作找了,双喜临门呀!”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十四五”以来,江苏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牢牢锚定在“人民幸福生活”这一根本坐标上,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提升民生福祉水平。在物阜民丰、万家灯火之中,一项项民生愿景变成幸福实景。
稳住“最大民生”,百姓生活更殷实
国庆长假后,悉尼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李哲正式开启在南京一家高科技公司的岗前实习,实习期合格就可被正式录用。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为帮助2026届高校毕业生早就业、就好业,江苏抢抓秋季求职黄金期,各级人社部门向全省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重大项目征集1万余家单位20万个优质岗位,募集高质量就业见习岗位12.8万个。
既抓好黄金期,也抓好全周期。“全年开发不少于235万个岗位,其中政策性岗位不少于15万个、市场化岗位不少于200万个,就业见习岗位不少于10万个,尤其在市场化岗位开发上更加注重数字经济、低空经济、赛事经济等新经济领域。”省人社厅副厅长顾潮介绍,今年前8个月,全省归集发布岗位365.7万个,其中月薪6000元以上且缴纳“五险一金”的市场化岗位117万个。
作为经济大省、就业大省,江苏不断夯实经济基础,推进产业转型与就业结构升级联动,创造出更多“金饭碗”“银饭碗”。一串串数字,成为最有力的佐证:5年来,江苏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130万人,占全国1/10以上,连续5年实现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居民“钱袋子”更厚实,江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1年的47498元提高到2024年的55415元。今年上半年,江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706元,同比增长5.2%。江苏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从2021年的2.16∶1收窄至今年上半年的1.98:1。
兜牢“民生底线”,公共服务更均衡
今年9月底前,全省1197万老年参保居民领到今年新增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这也是我省连续14年、累计15次提高基础养老金省定最低标准,连续实现低保对象、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参保登记、代缴保费、享受待遇“三个100%”。
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十四五”以来,江苏下大力气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每年坚持把75%以上的公共财政用于民生领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像学龄前孩子一样,老人也能上‘日托班’。”家住新沂市新安街道河滨天境雅苑小区的陈晓敏老人告诉记者,自己术后康复期无人照料,是社区“养老日托班”解了她的燃眉之急。
更令他们开心的是,“日托班”紧挨着社区卫生室,有效破解“养老难医”痛点,构建起“预防—治疗—康复—长期照护”服务闭环。新沂市民政局局长史龙海介绍,当地投入1320多万元改造新安街道城关社区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辐射周边10余个小区,3000余名老人享受适老化服务。
作为全国老龄化程度较高、老年人口较多的省份之一,江苏积极打造城乡统筹、均衡发展,小而精、小而美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锻造“苏适养老”品牌。全省已建成标准化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458家,拥有床位9.71万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比超70%。
为推动医养康养融合、居家社区机构协同发展,江苏转型升级后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普遍增设社区托养、日间照料等功能,重点设置照护单元和护理型床位,为周边乡镇高龄、失能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照护服务。
“苏适”的不仅有老人,还有全省479万残疾人。以孤独症人群为例,2022年和2024年,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两次被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今年,江苏率先出台“孤独症人群全程关爱服务实施方案”,首次将关爱服务年龄段扩展至全生命周期,形成贯穿全程的政策保障体系。
跨越“地域壁垒”,一刻钟生活更“苏适”
“没想到,现在政策这么好,这下我能安心在父母家坐月子了!”在南京工作的姜莉莉怀上宝宝,决定回老家盐城生产。
让姜莉莉安心的,是医保部门的“即生即报”政策。在江苏,生育支持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通过升级改造信息系统,协同定点医疗机构升级优化服务,省内异地生育联网结算,实现“零垫付、零跑腿”。
“揣在怀里的宝宝”很幸福,成长路上的孩子也有向上的“幸福梯”。
学习人工智能知识、亲手设计“AI小游戏”、用大模型制作互动音乐……江苏省名师空中课堂,作为一堂“没有围墙的名校课”,构建起覆盖小学到高中的全学段课程体系,让优质教育资源跨越地域壁垒。仅今年暑期,空中课堂就吸引超2400万人次师生、家长在线参与。
空中课堂还开设“家长课堂”,面向全省家长征集教育痛点。“孩子缺乏自信怎么办?”“与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10月12日,江苏省名师空中课堂联合省教育厅“润心”行动工作专班推出家长课堂专题直播课,泰州市海陵区学前教育教研员吴霖在线给家长们支招:“把‘梯子’搭好了,孩子才能踩着自信,一步步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跨越地域壁垒的,不仅有优质教育资源,还有医疗资源。
在常州市金坛区,金坛第一人民医院牵头联合9家基层医疗机构及下辖的87个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成立“1+9+N”紧密型医共体集团。金坛第一人民医院院长蔡郑东介绍,医共体内患者的诊疗和公卫数据将实现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互认的目标。
近年来,江苏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构建起高效、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组织支援医院向受帮扶医院派驻技术骨干,开设名医工作室,已累计派驻1.64万人次,帮助开展新技术527项,培训医务人员12.78万人次。全省84.5%的县级医院建成三级医院。
优质资源纷纷送到“家门口”,群众生活的幸福半径被重新定义。
“在我们社区逛一圈,啥都能找到!”南京市建邺区月安社区居民栾永华细数一刻钟生活半径里的幸福日常:步行5分钟去街角口袋公园晨练,然后到社区食堂吃早餐。两栋“邻里中心”里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托幼设施、居民议事厅、活动区等应有尽有。
步行可及的公园绿地、书香氤氲的街角书屋、饭菜飘香的社区食堂、烟火袅袅的便民商圈……“十四五”以来,江苏各地将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与建设“完整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15分钟文化生活圈”“15分钟医保服务圈”等充分融合,不断完善购物、餐饮、养老、托幼、家政、健身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截至目前,江苏“15分钟医保服务圈”实现医保公共服务乡镇(街道)全覆盖;江苏城市公园绿地十分钟服务圈(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超85%。
“在江苏,最好的百姓生活,不在远方,就在走出家门的一刻钟里。”栾永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