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整建制开展稻麦轮作单产提升项目片区建设
时间:2025-11-17 07:11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默认

南京市浦口区桥林街道兰花塘社区高标准农田“金陵味稻”近日迎来丰收。南京谷满满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邵立昌站在田埂上介绍,今年种植的“南粳46”亩产预计达650公斤,收益也比往年稳中有升,又是一个“稻花香里说丰年”。

截至目前,南京市130余万亩水稻大部分已收割,其中优良食味稻占比达70%,从实收测产结果看,今年水稻产量较上年明显提升。而《中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南京在中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指数中荣登第3名,仅次于上海、北京,位列全国省会城市之首。

单产提升,稳定粮油产量

当前,南京正整建制开展稻麦(油)轮作大面积单产提升项目片区建设,统筹政策资源,遴选南农大、省农科院等7个专家技术团队,规划建设45万亩三级项目片区,为规模种植主体提供全周期、全环节、全过程跟踪技术服务。关键农时,专家团队逐区、逐镇街、逐田块常态化踏田勘苗,精准研判苗情与风险,制定针对性方案,通过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小农户科学种田。

从品种培优到技术集成,科技力量全程护航“金陵味稻”成长。在“金陵味稻”核心基地,张洪程院士团队的精准定量栽培技术、赵春江院士团队的农机智能控制系统、沈其荣院士团队的哈茨木霉生物有机肥等先进技术广泛应用,全方位助力产量提升。核心品种风味各具特色,“金陵味稻”系列以稳定优良品质圈粉无数,成为增产增收的“硬支撑”。

单产提升的脚步迈向全市:高淳区500亩高标准农田、8000亩“吨粮田”均种植“金陵味稻”,区域水稻全程机械化水平达97.8%;全市核心种植区优良品种覆盖率100%,普及生态型犁耕深翻、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新技术,通过“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种植基地”技术转化机制,将复杂科研成果转化为农户易懂的种植方法,让农户按标准操作即可实现高产优产。

品牌效应,驱动产销增收

溧水石臼湖畔,南京晶健米业公司烘干车间机器轰鸣,负责人沈爱保盯着温度显示屏神情笃定:“今年普通稻谷价格承压,但依托‘金陵味稻’区域公用品牌加持,我们的核心品种价格稳得住,整体收益预计与去年持平甚至略有增长。”尤为亮眼的是,其主打品种“南粳46”在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鉴会上斩获“金奖大米”称号。作为“金陵味稻”重要合作方,沈爱保流转3000多亩土地种植优质食味稻,今年首批1000亩已顺利入库。他坦言,加入“金陵味稻”后,精包装优质大米每斤能卖到8—10元,彻底实现从“卖产品”到“卖品牌”的跨越。

品牌赋能的背后,是科学管理的支撑。2022年,“金陵味稻”创新推出“订单基地+母子品牌”发展模式,并严格执行“六统一”种植管理模式,从品种选择、育秧方式到施肥标准、病虫害防控,建立起全链条质量管控体系。

六合区龙袍街道赵坝村的蜕变也颇具说服力。自2021年村集体合作社流转1200亩土地种植优质稻起,4年间依托品牌溢价与单产提升双重红利,村集体收入从65.5万元跃升至近200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超25500元。“告别粗放模式后,每亩每年增收超百元且持续稳定增长。”村集体合作社负责人介绍,如今越来越多农业经营主体主动加入,仅六合区就有多家子品牌和种植基地参与,品牌聚合效应持续释放。

链式发展,链起三产融合

每逢周末,溧水区和凤镇吴村桥村的稻田博物馆里人流如织。“我们是‘南粳46’原种生产基地,借着‘金陵味稻’的品牌影响力,将稻米种植和本地乌饭文化相结合,推出农文旅融合项目,现在不仅稻子好卖,游客也越来越多。”该村相关负责人介绍,游客既能走进田间体验割稻、脱粒的农耕乐趣,又能走进作坊制作乌米粽子、乌米糕,还能观看乡村大戏等特色表演,形成独特产业业态。

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升级,让产业动能持续迸发。前端,土地流转和设施升级夯实基础,六合区立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流转2600多亩土地集中经营,配套建设烘干房、仓储设施,有效降低产后损失,目前800多亩籼稻丰产入库。中端,龙头企业加速技术革新,南京天纬农业科技公司升级发芽糙米生产线,产品附加值提升40%;南京远望富硒农产品公司建成全省首条富硒米糠油生产线,每吨米糠新增产值超万元。末端,市场多维拓展,让优质农产品直达消费者,并树立起高辨识度和口碑良好的区域公用品牌。

随着品牌认可度的逐步提升,政策扶持也在持续跟进。南京市本级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产业发展,完善“科金兴农”服务机制,2025年加大对智慧农业、绿色农业的投入,推动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形成“一产稳、二产强、三产活”的全链发展格局。

南京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将持续通过推广优良品种、提升农田设施、强化技术指导、保障种粮农户稳定收益等措施,夯实全市稻米产业链发展根基,大力发展稻米精深加工,挖掘田园文旅价值,推动“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南京稻米产业链的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