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部门资讯
36所本科高校已开设AI专业
江苏高等教育按下智能化“快进键”
时间:2025-11-27 06:57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默认

生成式AI加速融入日常,“具身智能”频上“热搜”,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部署的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正加速落地。作为高等教育大省,江苏如何主动响应国家战略,抢占“人工智能+高等教育”的发展先机?11月25日,由省教育厅主办的2025年江苏新时代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暨“人工智能+高等教育”现场会在无锡举办,答案在这场盛会中逐渐清晰。

夯实基础,打造AI教育新生态

地处“爱乐之城”无锡的江南大学,《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人工智能课程获得同学的青睐。大家在虚实结合的课堂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人工智能同步工作,依据同学的到课率、抬头率、互动率进行考核,生成课堂综合分析。结课时,人工智能“助教”还会从题库中随机抽取考题进行课业考试。

随着人工智能发展,省内高校人机交互课堂逐步建立,背后离不开政策支撑。近3年来,江苏省教育厅连续出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等系列文件,致力于构建全要素融入、全学段覆盖、全链条贯通的“AI+教育”改革新生态。

在学科结构方面,面向人工智能和未来产业发展需要,全省36所本科高校已开设人工智能专业,7所高校设立9个“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项目,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在全国首开未来机器人、智慧水利、智慧林业等新兴交叉本科专业,更多高校开设相关微专业。

更多的垂直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涌现。今年7月,江南大学依托其“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优势,发布全球首个食品学科专用大模型FoodSeek(食问)。11月,东南大学发布全球首个系统级伦理垂直领域大模型“问道”,为AI套上“伦理”缰绳。南京中医药大学依托学校中医药优势和资源,建立素山中药学教育垂直大模型,让人工智能赋能中医药人才培养。

更多的“数字基建”正在落实,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副校长周志华介绍了南京大学的创新举措,针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有算法、算力、数据三要素。南京大学统筹算力资源、高标准建设了智能计算中心,并配备了基础机房环境,同时建成校级数据中心,实现数据对接与共享。

走进课堂,从“会学”到“会用”

在东南大学“未来机器人”专业课上,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制作一款智能轮式机器人。老师需要教授的各类知识点和实验技能都贯穿于机器人制造中。不少同学在发现问题时,还会主动求助AI。“现阶段,同学们不仅要学人工智能理论,还要会用。”东南大学教务处处长陆金钰一语中的。

江苏高校布局人工智能较早。南京大学首开先河,从2024年秋季学期起面向全体本科新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河海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陆续发布人工智能赋能本科教学行动方案。

在江南大学副校长李兆丰看来,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老师是引导者。苏州大学教务处处长方亮以一堂物理实验课为例,阐释老师课前通过人工智能“助教”发布预习任务、介绍实验重点,课后获取实验评价,引导学生提问,共同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能力。

“人工智能技术飞速迭代,教师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同时要引导学生‘科技向善’。”在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刘青山看来,与此同时,学生需要养成批判性思维,学会筛选和辨别人工智能提供的信息。

在南京邮电大学,一种产教共育的实战化实践新生态正在打造。今年9月,学校卓越工程师学院与人工智能学院落户南京经开区,老师带着同学们在企业中直面行业“卡脖子”问题,构建“物理+虚拟”齐驱的实践教学环境。学校与园区已联合共建藏语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具身智能与装备控制重点实验室等。

善用不依赖,锻造AI时代创新人才

从ChatGPT到DeepSeek,再到豆包、通义千问、文心一言等,越来越多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触手可及。大学生使用生成式AI辅助学习的频率越来越高。“如何为学生划定AI使用的合理边界”引发业界的关注。

周志华引用“他山之石”作为借鉴:“在国际上,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从禁止逐步转向指导性应用。”比如2022年11月ChatGPT发布后,美国纽约和西雅图教育系统、法国巴黎商学院、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都曾禁止学生使用。但从2023年7月以来,国外的大学逐渐转变为允许和鼓励使用。英国罗素大学集团联合发布了在校园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全新规定,只要“以合乎道德和负责任的方式”,学生可以使用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完成作业和规划评估。

“现阶段,我们要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阶思维、创新能力等。这些技能将受用终身。在南京大学,人工智能还被运用于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中,在人文社科和社团活动中也鼓励同学们使用人工智能。”周志华表示,“我们希望打造这样一种善于使用人工智能的生态,塑造同学们的思维,期待在未来,更多学科与人工智能碰擦出创新的火花。”

“需要注意的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是一项开创性工作,仍面临区域校际差距明显、融合应用广度深度不足等深层次问题。”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树兵表示,他建议,一方面加快建立健全伦理规范体系,完善涵盖数据隐私、算法公平、知识产权、学术诚信的规章制度,加强师生人工智能伦理教育;另一方面着力构建安全保障体系,重点抓好数据安全、内容安全、伦理安全3个方面的保障工作,并有效建立防范技术依赖、数字鸿沟等潜在风险的监测与应对机制,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