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秋季学期,江苏不少小学课堂悄悄变了样。常州市焦溪小学的孩子会把写有名字的“情绪磁贴”吸在展板上:“太阳”表示开心,“小雨”表示难过,“闪电”表示生气。老师看到磁贴,课间多找标注“小雨”“闪电”的孩子聊天。这类“一对一”精耕细作式的教育方式,源于小班化改革。
本学期起,南京、常州等地学校纷纷推动小班化改革,以此作为学龄人口波动下教育提质的核心路径,切实让每个孩子“被看见”。
从零起步探索,部分学校迈入“2.0时代”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有序推进小班化教学。
9月起,常州市天宁区4所小学开始试点小班化教学,每个班严控在35人以内。常州市解放路小学撤了讲台,课桌能灵活拼放,利用墙面作为“识字工坊”“心情互动区”,连走廊都设有“一平方米博物馆”;晋陵小学实行“导师伴学制”,由5名老师各带两组学生,每周给家长写《入学日记》,孩子若能在校完成作业,书包可留在学校,家长不用再愁辅导作业问题。
“对有些学校来说,小班化是当前应对生源挑战作出的调整,就我们而言,20年前便经历过一轮从理念到课堂的变革。”南京市光华东街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吴宁表示,她2006年刚到学校时,一年级只有60多个孩子。吴宁将那时比作“南京小班化1.0时代”——老城区学校本就密集,加上拆迁改造、择校热等因素,学区内生源持续外流,部分学校只能将目光瞄向小班化教学。在那个阶段,南京还专门成立小班化教育研究所,鼓励和推动有关学校开展小班化实验改革。
今年4月,南京重点推出“新型优质小班制小学教学实验项目”,推动小班化改革从以往仅面向小班额学校,升级为覆盖全市所有小学。
“此举可以看作全市小班化2.0时代的开端。”吴宁认为,此前的小班化更多停留在“班额小”层面,到2.0时代开始向“视角小”转变。
所谓“视角小”,最直观的体现在于各类“适性课程”开发上。例如,光华东街小学每天下午开设社团课,学生课程选择面大幅增加,课程包括木工、3D打印、创作定格动画等,校领导参与授课,面对面了解学生诉求……正是通过近些年不断积累的小班化探索经验,使得一些“草小”教学质量持续提升,逐渐成为家门口的优质校。
“减人”易“提质”难,多重挑战待破解
不论是从今年秋季开始试行小班化教育的学校,还是此前已开展小班化探索的学校,不少受访对象都表示,“班额变小,不只是简单减人,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深入开展小班化改革,的确存在一些挑战。
有的学校虽然班额减少,但教与学的方式并未改变,小班仍按照大班模式在教,教师还是和过去一样,只顾满堂灌输知识,与学生互动的次数未见增加。有些课整节上完,不到30人的班级里,超过半数孩子只是安安静静地听讲、记笔记。
此外,在教师任务考核与工资核定上,一些大班额学校教师表示:“我们每天要改40多本作业,而小班校老师有些改不到30本作业,工作量不一样,收入却一样。”而一些小班额学校的教师也有苦衷:“生源率先受影响、步入小班化的学校,多数是‘草小’。‘草小’学习困难的孩子更多,当面批改作业和补课时间成本往往难以统计。我们付出的心血不比大班校老师少,还要承担为市里和区里探索小班化改革的教科研项目,工作量一点没少。”
更现实的压力在于经费。一位校长告诉记者,学校由于是小班校,生均公用经费相对较少,无法覆盖水、电、安保等必要的日常开销,需要通过申请教研项目,获取教研经费来填学校资金短缺的窟窿。还有的小班校为节省电费,下午放学后的“三点半课堂”把3个班学生凑到一间教室。
校地协同亮招,为小班化改革谋长远
为破解当前存在的问题,南京明确开出小班化教学“七项约定”:为每个核心学习任务准备差异化内容,为每节课布置分层作业,为每名学生创设多维思考的机会、提供表达的平台、进行个性化评价……不仅每条都盯着“让学习真实发生”,也是想借助约定,体现出小班额学校教师任务不轻,打消部分大班校教师的疑虑。
作为改革探路的主体,学校面对学龄人口波动积极应变至关重要。南京市光华东街小学创设“星级导师制”,邀请高校师生、科技场馆工作人员、校外实践基地工作者等群体建立导师库,将导师星级与资源分配和培训机会挂钩,为新型小班制师资支持体系提供制度蓝本。常州市焦溪小学面向今年入学的孩子推出“2+1”发言机制,每节课每人至少2次公开说、1次单独聊。试点小班化教学后,常州市解放路小学教师黄新恬感慨:“现在每堂课都能跟每个孩子聊一次,谁没听懂一下子就知道了。”
“未来要破局,不仅各校要努力,政策端也需发力。”有专家建议,一方面,可着眼长远制定行动方案,分城乡和学段循序推进小班化改革,有条件的地区先在幼儿园到小学低年级试点,试点小学每班不超过25人、初中不超过30人;另一方面,根据各地实际需求,适时调整教育预算,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小班化教学建设和发展,别让学校过“苦日子”。
吴宁期待小班化改革进一步打开局面:“当大班额学校开始为小班化改革‘排兵布阵’时,希望‘领跑’的小班额学校将目标瞄向高质量因材施教,引领教师化身‘课程设计师’,为全省小班化教学提供更多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