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守护绿色发展、美丽宜居“好地方”
时间:2025-04-15 08:26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默认

扬州是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寄予期望的“好地方”。近年来,我们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将生态安全摆在突出位置,以更鲜明态度、更严实标准、更有力举措做好生态安全工作,坚决守护绿色发展、美丽宜居“好地方”,先后被评为国家生态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

胸怀“国之大者”,坚决扛牢生态安全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扬州是长江、运河、淮河交汇点,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城市。我们深刻领悟维护生态安全的重大意义,自觉扛起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全力护佑“一江碧水向东流”,坚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将长江干流扬州段89.6%的岸线划定为保护区域,累计关闭退出化工企业481家,长江扬州段水质连续7年保持Ⅱ类水平。全力护佑“一江清水向北送”,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周边340平方公里划为核心保护区,沿输水廊道规划建设约1800平方公里江淮生态大走廊,投资近300亿元实施良好湖泊保护、生态廊道和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南水北调扬州段控制断面连续13年水质保持为“优”、累计向北调水450亿立方米。全力护佑“绿杨城郭是扬州”,坚持生态立市,厚植生态底色,着力打造“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的城市公园体系,建成10大生态中心、10大湿地公园、306个开放式公园,绘就了新时代扬州“一城公园一城绿”的诗意画卷。

践行“两山”理念,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我们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着力优化生态空间布局,制定实施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严格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措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668平方公里,建立16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着力培育壮大绿色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建成25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先进制造业集群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8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3%,扬州经开区获批“国家绿色园区”。着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强化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十四五”以来全市非电行业削减燃煤总量36.8万吨,可再生能源占比超过15%。

坚持问题导向,扎实推进美丽扬州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我们大力推进气、水、土污染防治攻坚,打造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的美丽扬州。推进“蔚蓝扬州”建设,创新开展PM2.5和臭氧协同共治,持续打好减煤减排、抑尘降尘、控车减油、禁烧禁燃“组合拳”,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由2014年的65.5%提高到2024年的81.7%。推进“水美扬州”建设,坚持“水岸同治”“流域共治”,全面加强入河、入江排污口分类治理,系统实施大运河扬州段、高邮湖、宝应湖、邵伯湖等重要水体保护工程,成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推进“净土扬州”建设,加强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全市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100%,农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93%以上。

强化基础保障,持续完善生态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支撑。我们积极探索维护生态安全的有效路径,建立健全符合扬州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全面夯实法治建设“硬支撑”,出台《扬州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城市永久性绿地保护制度》,制定《扬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扬州市河道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奠定法治基础。持续增强改革创新“内动力”,推动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创新,出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等30多项改革制度,实施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试点改革,瘦西湖建设绿色低碳景区入选全省“十佳生态环境治理改革创新案例”。加快构建数字赋能“新场景”,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不断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创新打造“生态环境马上办”平台,组建市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中心、生态环境指挥调度中心,实现对生态环境体征的全面感知、污染事件的精准溯源、环保事件的协同治理。

(作者为扬州市委书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