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选拔赛现场。郎从柳 摄
碎裂的唐代铜镜在他们的手中破镜重圆,碎成几瓣儿的粉彩瓷盘在他们的手中重获新生……5月18日,2025年江苏省文物行业职业技能选拔赛在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现场,来自全省各文物技术领域的70名精英选手通过抽签,领取到各自的“文物病人”,他们连续十几个小时完成修复工作,让破损的文物再现光彩。
本次比赛设有金属文物修复、陶瓷文物修复、纸张书画文物修复、木作文物修复、泥瓦作文物修复和考古探掘6个项目,赛事采用“理论考核20%+实操竞赛80%”的评价体系,全面检验选手的综合能力。
参赛选手中,既有深耕行业多年的资深专家,也有院校培养的青年才俊,形成 “老中青”的文物行业技能人才梯队。
宜兴市金陵文物保护研究所金属文物修复师宋垒,抽到的题目是修复一面破碎的唐代铜镜。见到记者时,破镜已然重圆,“最关键的是处理有害锈、腐蚀锈……我加入了锌粉,清理了里面的有害锈。”宋垒边操作边说。
南京博物院金属文物修复师李军有着30年文物修复经验,“文物修复的关键是‘以文物为主,以文物为出发点’。”时间紧迫,寥寥几句对话后,他继续低头擦拭铜镜。“现在修复和以往修旧如旧不同。”他告诉记者,“现在都要建立修复档案,让后人知道上一次修复修的什么部位、用的什么材料、用的什么手法,为后人提供可参考的依据,这就叫作可识别性修复。”
历经11个小时的工作,3块稍大的瓷片,6块稍小的瓷片,在扬州博物馆陶瓷文物修复师周旋的手中,被恢复成一件“清粉彩折枝花卉纹盘”。“陶瓷文物修复”项目的比拼,要求选手在规定时间内按无痕修复要求完成陶瓷文物的保护修复,并同步编制该文物保护修复档案和修复报告。周旋首先用石膏制作了这件粉彩盘缺失的部分,用胶粘剂粘接,恢复盘子原貌。接下来,她根据花卉的图案和色彩,在补配的石膏上描画花纹。最后的步骤,是给补配补绘的部分加上一层仿釉涂料,使其和瓷器光泽相近,重现了这件“清粉彩折枝花卉纹盘”的风采。
在校园内比赛的同时,句容市华阳街道新生村,商周时期南城上遗址之上,参加“考古探掘”项目比拼的选手们正使用洛阳铲取土,根据所取土样的土质、土色和结构判断地层堆积情况。南京博物院考古部研究馆员朱国平告诉记者,这个项目要求选手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3个探孔的钻探,绘制布孔图,完成探区地下堆积勘探记录。“项目考核的是选手考古勘探技能,看他们是否具有一双慧眼,判断地层之下埋藏的‘秘密’,并展现对《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规范化应用。”
此外,纸张书画修复比赛中,选手们现场制作颜色纸,完成托画心、补画心、全色等工序,每一步均需精准把控纸张纤维走向与色彩匹配度;在木作文物比赛中,选手们使用传统斧、凿、锯等工具,按清式工艺标准制作出精美的斗栱构件;泥瓦作文物修复比赛中,选手纷纷按照考试要求砌筑“一卧两斗三层”的空斗墙,极大程度考验了砖料加工与传统灰浆的配比技艺。
“在5·18国际博物馆日举办全省文物修复技能选拔赛,意义非常重大。”本次比赛总裁判长、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张金萍说,文物修复是传统的、古老的手工技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不断优化,文物修复已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操作修理,而更要融合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理念。因此,本次比赛既要选拔具有精湛技艺的传统修复技艺工匠,更要选拔兼具现代文物保护科学理念的复合型人才。
张金萍告诉记者,本次比赛不但有很多博物馆、考古研究院所的年轻人参与其中,也吸引很多高校、文物修复公司的社会力量参赛,呈现出年轻化和社会化的鲜明特征,彰显了江苏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蓬勃发展、薪火相传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希望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建,加强队伍建设,推动江苏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工作高质量发展。”
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文物管理处处长周强告诉记者,这是我省首次为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举行省级选拔。通过线上直播,我们努力让比赛成为群众熟悉文物修复行业的契机,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文物保护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