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斯堪尼亚制造(中国)有限公司的总装车间里,机械臂正精准对接车架部件,工人们穿着灰色工装调试设备——这座斯堪尼亚全球第三个工业生产基地,即将在今年第四季度迎来首批整车下线。从2020年签约落地到2023年“追加”投资动力总成项目,再到2024年成立研发公司……这家有着134年历史的瑞典商用车巨头,以百亿元的“重仓”布局,投资、加码、深耕,对江苏开放环境投上“信任票”。
“2020年外资股比限制取消,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中国市场的新大门。”8月8日,斯堪尼亚亚洲工业运营信息传播部总监Amanda Liu在车间巡视时感慨。政策破冰,成为外资企业在江苏从“准入”到“扎根”的关键一跃。当年,国家发布的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斯堪尼亚成为首批受益者,迅速敲定在如皋建设全球第三个工业生产基地——这也是其近70年来最大的海外投资项目。
作为江苏省首个外商独资商用车整车企业,项目落地之初就享受到政策红利的“叠加效应”。“从拿地到项目备案,江苏各级政府的高效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政府的支持。”Amanda Liu介绍,2021年年底,在相关部门协调下,年产5万辆商用整车项目快速通过备案,“对比我们在其他国家的同类项目审批周期明显缩短了很多。”
政策的“温度”更体现在细节里。2023年动力总成项目设备进口时,企业享受到江苏针对外资研发中心的“一免一退”政策——进口设备免征关税和增值税,采购的国产测试设备全额退还增值税。“真金白银的支持,让企业更有底气把资金再投到技术研发上。”Amanda Liu表示。
服务下沉,专班护航刷新“江苏速度”。走进如皋行政审批局的“外资项目服务窗口”,电子屏上滚动着斯堪尼亚项目的验收进度条。这个由市级主要领导牵头,行政审批、消防、质安等多部门组成的“项目专班”,成了企业口中的“护航队”。工作人员表示,原本需要整体验收的庞大厂区,被专班创新采用“好一栋、验一栋”的迭代模式,单栋厂房验收时间从15个工作日压缩到3个工作日。“不见面审批”更是让企业少跑腿。研发中心注册时,企业通过江苏政务服务网提交材料,数据局全程在线核验,原本需要跑多个部门的流程,最终“零见面”完成。
目前,斯堪尼亚已在江苏定点40家一级供应商,峰值年配套金额超10亿元,近10家江苏省外及国外供应商已在江苏本地投资或计划投资新的生产基地。“我们目标是整车产品零部件本地化率达到85%以上。”Amanda Liu认为,零部件的深度国产化,国产原材料的优化与替换,本土模具生产制造以及新兴技术的合作开发这种“就近配套”模式,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缩短交货周期,提升综合竞争力。
这座占地1200多亩的工业基地,正像一颗精密的齿轮,嵌入江苏开放型经济的大机器。随着今年第四季度首批整车下线,斯堪尼亚不仅将实现最新车型的国产化生产,更计划以如皋为枢纽,将“江苏制造”的商用车销往东南亚、日韩等亚洲市场,年设计产能5万台。
斯堪尼亚百亿重仓江苏,拉开江苏外资活力奔涌的全景画卷。今年上半年,江苏实际使用外资115.4亿美元,占全国比重19.5%。这份“全国首位”的成绩单,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外资用脚投票的热情写照——上半年,利润再投资同比增长5.9%,越来越多外资企业选择把“赚来的钱”再投给江苏;德国、卢森堡投资增幅超100%,日本投资增长165.4%,来自全球的资本正用真金白银为江苏的开放环境“打分”。
这份热度的背后,是江苏聚力打造制度型开放新高地的主动作为。今年,省政府办公厅出台《江苏省2025年稳外资若干措施》,22条稳外资措施精准滴灌,从领域开放到服务保障,织密政策保障网;鼓励外资再投资的靶向政策落地,让利润再投、债转股等方式更顺畅;南京、苏州服务业开放试点纵深推进,养老、医疗、金融等领域的“大门”越开越大,让外资在更多赛道与江苏同频共振。今年以来,江苏召开美资企业、法资企业、欧盟南京商会等多场圆桌会议,了解企业投资动向,帮助企业解决困难诉求。“快速响应、协同推进”的机制,让企业感受到的不仅是效率,更是“被重视”的安心。
眼下,越来越多的全球资本将目光投向江苏——这片热土正在证明,持续开放将为高质量发展带来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