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探索:地方样本与典型案例”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主办,江苏经济报社、江苏华信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院协办。近百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通过1场主论坛、1场圆桌论坛及2场分论坛,深入探讨近年来全国“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的经验、模式与路径。
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尚庆飞认为,进入新时代,在“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蓝图下,江苏推动发展动力向创新转变、方向向均衡协调聚焦、资源配置内外联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社会治理多元协同、人的发展全面进步,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新范式,持续丰富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江苏特点的实践样本。
省社科联副主席刘西忠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协同,需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实现从“速度竞争型追赶”到“质量合作型协调”的转型,具体应落实五个转变:从资源开发型转向资源整合型,从微观产业分工转向宏观城市区域空间分工,从外向型经济主导的内生发展转向双循环下的共生发展,从大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转向网络结构下的城市模块组合,从国家级大型城市群转向省级现代化都市圈。
在地方实践分享环节,浙江省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张秀梅介绍,浙江探索出“一元核心引领、多元主体协同”的治理格局,以“党建+”强化组织根基;通过法治、自治、德治“三治融合”实现良法善治;依托“基层治理四平台”“浙政钉”“浙里办”等数字工具,打造精细化、智慧化“整体智治”新范式。安徽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林斐分享“安徽经验”:突破资源依赖,转向科技创新引领。以合肥为例,其关键在于“脑力+智力”决策机制——专家研判、智库规划、领导层果断决策,叠加政府“以投带引”模式,京东方、蔚来等项目印证了“从产业承接者到创新者”的跨越。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吕永刚认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路径,也是新形势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战略任务。目前,江苏正通过布局战略科技力量、创新科技体制加速这一进程:依托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等平台,打通科技成果从“书架”到“货架”的转化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