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省政府新闻办组织的“坚决扛好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系列新闻发布活动启幕。首场发布会的主题为“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省科技厅厅长徐光辉发布相关情况并与省工信厅、省人社厅、无锡市、盐城市有关负责同志回答记者提问。
“打头阵”是江苏的使命担当。“打”得怎样?有何“打法”?今后咋“打”?发布会回答了公众关心的问题。
成绩亮眼
去年,全省研发投入强度达3.33%左右,提前完成省“十四五”规划目标,处于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今年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增至51.8%,在去年首破50%、达50.7%的基础上实现持续攀升;连续4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保持全国第一……在双向奔赴、共振共舞中,江苏的创新链与产业链均呈现较高的“含新量”“含金量”。
发布会上,有记者提到,最近“未来”号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交付,这艘历经6年科研攻关和设计制造的船“让我们感到很提气”,希望了解江苏打造重大创新平台的进展。徐光辉表示:“我们加快培育战略科技力量,集中资源建设重大平台载体,初步构建起前沿引领、产业赋能、开放协同、特色鲜明的创新平台矩阵。”
他列举重大创新平台的最新情况:牵头建设“未来”号、位于无锡的太湖实验室,已启动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稳步建设连云港中心;位于徐州的云龙湖实验室主攻“深地资源与空间开发”研究方向,初步建成深地工程领域规模较大、空间类型丰富、多项功能国际领先的地下实验室;作为国家实验室,苏州实验室已由筹建阶段转入建设期,为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提供更加有力支撑;江苏牵头建设的4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已与省内龙头(链主)企业建立“1+1+X”联合联动机制……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据统计,全省85%的研发投入来自企业,89%的专利授权由企业创造,近80%的科技平台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在企业。
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余雷介绍,在推动短板产业补链方面,工信部门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攻关。去年省制造强省建设专项资金安排5.3亿元支持101个协同攻关项目,带动企业新增41.6亿元研发投入。近些年实施的攻关项目有184项完成验收,滚动功能部件、纤维界面处理技术等一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在加快优势产业延链方面,全省重点培育的16个集群规模占规上工业比重超70%,新能源、生物医药、船舶海工等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在促进传统产业升链方面,全省累计建成439家国家级绿色工厂、51家绿色工业园区,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在新兴产业建链方面,氢能、储能、生物制造、商业航天等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进展明显,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1.8%。
融合有道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怎么融?这是必须答好的时代命题。
答案是:从“突出高质量科技供给、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高新区新质转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5个方面持续加力发力。
例如,为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省政府设立的省级基础研究专项资金,从去年的24.8亿元增至今年的26.8亿元。江苏不仅建设物理、应用数学、合成生物三大省基础科学中心,开展省“应用基础研究特区”改革试点,而且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和前沿技术研发计划,近两年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重点领域开展250个攻关项目。
提高基础研究水平,能有效增强区域科技创新的能力和后劲,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则是畅通融合的途径。江苏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连续两年举办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组织园区和企业走进大院、大所、大学、大实验室捕捉和转化成果。去年,大会发布2000多项创新成果和2300多项技术需求,24个重大合作项目集中签约。
高新园区被视为融合的阵地。在各省份中,江苏的国家高新区数量最多,共有18家,其经济规模、出口规模分别占全国所有国家高新区的1/7、1/5。在发挥高新区作用上,江苏近期亮出新“打法”——高新区和高等院校“双高协同”创新发展。18家高新区和37所高等院校结成对子,试点“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此外,今年开始推进“一园区一产业一赛道”工程,计划在高新区培育20个前沿科技引领的新赛道。
融合,是多部门联弹的“合奏”。省人社厅副厅长封春晴介绍,人社部门坚持“人才评价由用人单位说了算”,支持教育、科技、工信等部门组建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下放行业领域职称评审权。比如,会同省教育厅整体下放所有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先后赋予紫金山实验室、太湖实验室、省农科院、省产研院和14家高水平重点建设医院高级职称评审权,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今年,省人社厅会同省工信厅下放61家“筑峰强链”重点企业高级职称评审权,同步建立职称与岗位聘用、薪酬待遇直接挂钩制度,推动评价结果真正落地见效。
持续创新
融合,也是省市县共书的“篇章”。从无锡市副市长周文栋、盐城市副市长董彩凤的答记者问中,可见设区市在推动“科产融合”时,有不少创新举措。
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无锡率先与全国首批12家高校未来技术学院实现合作全覆盖,成立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下阶段,无锡市政府将全力支持在锡科研院所融入省“应用基础研究特区”建设,承接更多国家和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结果为导向,抓好市级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壮大,在“研转一体”技术攻关、项目经理人制度等方面先行先试;持续完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募投管退”支持政策,建立起覆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支撑体系。无锡的目标是,2027年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7%,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万家,育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高端装备等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盐城提出,打造“概念验证首发地、成果转化首选地、示范应用首推地”,具体措施包括:开展“技术源头掘金”行动,布局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在科技企业配置“首席技术官+成果转化员”,在科创平台配置“首席科学家+成果推送员”,在政府机构配置“首席分析师+创新联络员”,提供成果转化全流程服务;定期发布创新应用场景“机会清单”“能力清单”,争创新技术新产品应用验证与推广的“首推载体”,培育“首发经济”。这些举措,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发力的重点。
为持续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人社部门下一步将按照“只要接得住就放权、坚持授管结合”的思路,更大力度“放权”“松绑”,将高级职称评审权逐步向全省符合条件的科创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和制造业企业等用人主体下放。在此前已经建立新领域、新赛道、新职业人才评价快速响应机制,增设22个职称评审新专业的基础上,省人社厅还要开发人才评价新专业新标准,持续服务全省重大战略需求和新兴产业发展实际需要。“近期,我们正抓紧谋划建立低空经济人才评价体系,将根据低空经济产业链上游(关键原材料及零部件)、中游(整机及系统)、下游(低空飞行及保障服务)人才需求,设置职称评审新专业。目前,低空经济—航空航天装备工程专业技术人员资格条件已经出台,正在苏州太仓进行试点。”封春晴介绍。
在硬核科技底座上,“打头阵”的新招、实招推动产业一路攀高向新。这场发布会,答疑揭秘提信心之余,亦给公众留下更多期待和想象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