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江苏省“双创计划”答辩评审再度启幕,吸引1284名双创人才、199个双创团队总计2000余名来自全球的英才来苏,带项目、携团队进行激烈角逐。
历经18年发展沉淀,“双创计划”吸引大量人才来苏谋发展、创事业,凝聚着江苏坚定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不变定力——瞄准前沿,稳定持续地推动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作为我省集聚高层次人才的一块金字招牌,今年省“双创计划”在评审导向上又有哪些新变化、传递什么新导向?记者前往答辩现场一探究竟。
更加聚焦重点产业和学科
“各位评审好,我带来的项目是用于芯片制造的在线原子力显微镜量测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具体到产品运用上就是高速工业级原子力显微镜量测设备。”上午9点55分,南京埃米仪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兼首席技术官杨见飞作为该考场第3位选手,走上讲台答辩。
“请讲述本项目如何实现原子力显微镜速度的提升?”“原子力显微镜量测主要在高端制程中应用,后期如何打开市场?”答辩一结束,评审就接连抛出问题。选手作答后,评审们经过充分甄别研判作出独立评分。“没想到评审问得这么细,几乎问到了计时器关闭的最后一秒,而且很多都问到了‘要害’,这让我对项目也产生了更深思考。”走出答辩室,杨见飞意犹未尽。
记者注意到,此次闯入“决赛圈”的选手,带来的项目大多紧扣江苏重点产业。作为集成电路领域的青年人才,长三角集成电路工业应用技术创新中心测试验证部副主任、技术总监余庭带着毫米波器件模组测试方面的项目有备而来。“赛前无锡市锡山区人才部门多次组织我们开展预答辩,带着我们对路演进行了充分准备。”余庭说,“双创计划”的支持不仅是资金上更是信心上的,如果能顺利入选,他最想把资金用在扩大人才团队建设上,集聚更多智慧力量为江苏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添一把力。
与江苏产业发展适配度如此之高的高层次人才和高质量项目扎堆,并非巧合。省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说,今年省“双创计划”继续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等产业领域人才作为支持重点,其中,对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产业人才不限申报名额,申报数量分别达到189名、207名,进入评审人数占产业人才申报总数的32.9%。学科方面,重点支持国家“双一流”高校一流学科和江苏高水平大学优势学科建设。
也正是在这样的导向下,此次项目申报数量、参评层次攀高——拿到参赛“入场券”的双创团队中,由国内外院士领衔的5个,国家级人才88名。参评人才中绝大多数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急需紧缺人才。
突出支持重点地区和重点单位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参评的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领域,都集聚了一大批高精尖缺项目。更可贵的是,不少人才团队表现出全球视野,敢于对标国际上的头部企业,也提出不少能够解决行业痛点难点的实际方案。”上午半天评审工作结束,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副所长、兼任国家光电子晶体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林文雄在吃饭间隙,争分夺秒地和同组评审们复盘心得。
来自牛津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的俄罗斯籍创业人才Ivan Smirnov,拥有多年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科学领域研发经历。他带来的参评项目采用创新方法设计超声波反应器,旨在消除或抑制有害藻华及细菌环境。该方案可大大降低能耗,同时解决超声波反应器的可扩展性问题,在市场应用上有着广泛空间,获得评审们连连追问。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张其冲在2023年入选双创人才,今年,他又以团队领头人的身份申报并参加了省“双创计划”创新团队的路演答辩,带来面向低空飞行器的高比能全固态锂金属电池储能技术项目。“4年前我来到苏州工业园区,在这里高度集聚的上下游产业链、顶尖的研发平台,以及开放协同的浓厚创新氛围下获得快速成长,现在我更有信心以团队领头人身份在这里干事创业,期待能够助推江苏在低空飞行器能源设施方面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为进一步突出支持重点地区和重点单位,“双创计划”作出科学的制度安排——在南京、苏州地区创业类和企业创新类人才项目中实行地方自主评审。其他地区重点支持特色产业人才发展,不属于地方重点产业领域的项目一般不作为设区市的重点推荐对象。同时,赋予重点用人单位举荐权,支持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等引进人才,特别优秀的可由相关单位直接举荐。
值得一提的是,为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求,今年“双创计划”探索实施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人才计划互认,对示范区(上海市青浦区、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善县)引进人才,允许申报“双创计划”,计划给予6个创业类申报指标。对示范区执委会推荐的申报对象,通过负面评审并落户江苏后予以支持。
精准支持助人才潜心攻关
今年“双创计划”评审依然采取严密的组织方式,380多名评审专家抽签后才知道分在哪个小组,2000多名答辩人员进场前不知在哪个答辩室,避免非技术性干扰,确保识别出真正有实力的项目。
不仅形式上公平、公正、科学,而且专家的阵容强大,确保火眼金睛筛出“真金”。记者在现场看到,评审专家不仅有两院院士、国家级人才,还有资深企业高管和风险创投专家,他们绝大部分专注重点产业领域,不仅能对技术的可达性作出客观评分,还能对项目应用前景和江苏重点产业之间的匹配度作出全方位、全视角的评判。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贾伟平坐在生物医药组的评审席上,谈及评审感受,她表示更加注重筛选出符合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紧贴江苏发展脉动且极具市场前景的项目,确保“真金白银”用到“刀刃”上,为人才潜心攻关提供坚实后盾。
“我们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更大力度‘破四唯’,坚持以实绩评价人才,把企业人才解决实际问题情况作为重要参考,对论文、职称、学历、奖项不作硬性要求。同时,进一步深化分类评价改革,对重点产业的集成电路人才、医疗卫生领域的临床一线人才和科技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单列评审分组。”省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说。
为了让人才受益于市场活力,江苏创新和金融资源对接协调,更好发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和省市人才创投联盟作用,引导优先投资人才项目,吸引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流入。同时,用好评审专家资源,提前摸排双方技术、资金、成果转化等方面合作意愿,在集中评审后,推动评审专家与省内地方单位、高层次人才及项目对接合作,争取促成更多创新资源落地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