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地方动态
徐州“钢铁驼队”驰骋“丝路”新赛道
时间:2025-09-18 07:4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默认

秋日晨曦初照,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来往货物运输不停,一片繁忙景象。走进淮海国际港务区数字贸易产业园进口供应链展示中心,来自欧洲、日韩、东南亚等地的精选产品琳琅满目。“园区正开发微信小程序,顾客动动手指就能下单购买这些进口商品,享受‘一站式’跨境购物体验。”数字贸易产业园运营副总王宇龙介绍。

当前,淮海国际港务区以数字贸易产业园为功能载体,充分发挥“通道+平台+枢纽”优势,通过中欧班列等国际物流通道,深度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让“买全球、卖全球”更加便捷高效。

创新实践数字驱动贸易全链条升级

徐州中欧班列始开于2015年,2017年纳入全国中欧班列序列。截至去年底,徐州累计开行中欧班列超2000列,连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目前,徐州中欧班列常态化开行18条线路,通达欧亚21个国家50多个城市,形成贯通欧亚大陆的国际运输大动脉。

今年1至7月,徐州中欧班列已开行267列,其中出口117列、进口150列。淮海国际港务区为实现淮海国际陆港开放、贸易、物流融合发展,补全国际贸易功能短板,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打造数字贸易产业园这一数字贸易服务平台。

“今年以来,港务区积极推动数字贸易产业园实质化运营,更好地打造江苏东西双向开放门户,着力实现园区招商引资结硕果、多方合作新突破。”港务区外资外贸处相关负责人戚星介绍。

据了解,淮海国际陆港数字贸易产业园不仅关注常规商品贸易,更着力拓展大订单,创新多元化贸易模式。园区企业景德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发力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市场,不仅出口乘用车,还有重型牵引车等大型装备。

港务区还创新淮海国际陆港数字贸易产业园运营模式,联动“两仓”(出口监管仓库与进口保税仓库)实现功能互补,构建覆盖进出口全链条的保税物流体系。出口监管仓库聚焦工程机械、机电设备等本地优势产业;进口保税仓库则瞄准精密设备、有色金属等领域。截至目前,“两仓”累计实现贸易额突破6.97亿美元,服务进出口企业超百家。

转型变革从传统贸易到智慧贸易的跃升

如今的港务区,正加速向贸易数字化转变。今年上半年淮海国际陆港数字化服务平台交易额已突破10.3亿元,总交易额达22.5亿元,注册企业数70家。

作为该平台运营主体,陆港蓝宝星球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以“数字赋能物流”为理念,聚焦行业痛点,推出“物流商城”“货管家”和“云配货”三大核心服务模块。平台通过一站式客户服务、智能风控、生产作业与监管系统,实现对物流全链路的智能化组织与无纸化运营,显著提升服务效率、降低企业成本。

这是港务区着力实现“数实融合”的创新举措之一。近年来,港务区积极推动跨系统数据联通,整合连云港海港、国铁货运编组站、京杭运河亿吨大港等重要节点的信息系统,打破传统数据壁垒,实现货场、码头、港口数据的实时共享与业务协同。

“依托数据资源优势,平台主动对接徐伦橡胶、徐工集团、宗申车业等重点企业,拓宽客户覆盖面。”陆港蓝宝星球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市场副总经理王磊说,平台汇集的货源品类逐步拓展到电动汽车、三轮摩托车、轮胎、工程机械及配件等领域。

该平台还抓住贸易数字化转型契机,积极拓展新兴产业物流服务范围——强化与国际物流枢纽合作,整合分散采购业务,开展自营贸易进口业务,为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等产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物流服务;发挥中欧班列、铁海联运班列及内贸班列的核心优势,链接产运上下游,推动生产制造企业产运一体化发展。

降本提速创新模式塑造优势

今年以来,港务区积极应对关税、商品准入等方面的风险挑战,建设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将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港务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物流降本提速,港务区借力中欧班列,通过“班列+海外仓”模式压缩欧洲订单履约时效,降低物流成本。目前,港务区已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丘库尔赛ULS场站签署合作协议,互为对方班列的互发场站,提升徐州中欧班列的市场竞争力。

AI精准运营成为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抓手。淮海国际陆港数字贸易产业园通过智能选品工具分析欧盟新规,筛选合规高利润商品;对徐州特色产品,如工程机械配件、玻璃瓶等进行全产业带溯源,降低出口链路成本。

“当前,数据就是新资产,信用‘秒变’生产力。”港务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联合南京银行为园区企业推出“跨境数字信用”产品,提供“出口快贷”,整合交易、保险、认证数据替代传统抵押,企业获得融资时效缩短至3个工作日,以实实在在的举措破解融资难、融资慢等问题。

钢铁驼队驰骋亚欧,数字浪潮奔涌激荡。从工程机械轰鸣出海到高端设备保税入仓,从单一物流节点到供应链枢纽重构,淮海国际港务区正以数字贸易产业园为支点,撬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