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盐城市大力拓展体育竞赛及表演、培训等诸多方面为主要内容的体育主体产业,充分挖掘体育自身经济功能和价值;积极扶植体育用品生产经营、运动健身服务指导等为体育活动提供服务的相关产业;鼓励各类产业在体育领域跨界发展,助力体育事业发展。1-11月,全市体育产业总产出为360.42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6.2%,产业增加值104.17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9.6%,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5%。此外,全市拥有2280家体育法人和产业活动单位,体育产业从业人员4.59万人。
体育服务更多元
近年来,该市不断培育引导经营主体,体育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截至目前,全市2280家体育法人和产业活动单位,涵盖体育产业11个大类、32个中类、63个小类,以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体育教育与培训、体育健身休闲活动等为代表的体育服务市场和以户外运动装备、水上运动产品为代表的体育用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体育产业发展环境持续向好,离不开强力推动“放管服”改革在体育行业落地落实。全市体育系统主动采取政策引导、金融支持等措施,帮助体育企业纾困解难、渡过难关。先后出台《盐城市体育局关于服务体育企业纾困解难十项措施的通知》等3份文件,惠及全市体育企业、场馆、单位,为体育类企业良性发展、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强保障。
据统计,目前全市体育服务业总产出177.18亿元、占全部体育产业总产出比重的49.2%,体育用品制造总产出178.84亿元、占比49.6%,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总产出4.39亿元、占比1.2%。体育用品制造比2019年提高15.8个百分点,体育制造业呈快速发展态势,与体育服务业各统半壁江山,全市体育产业结构发展趋于合理。
体育消费更旺盛
随着体育消费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该市体育消费市场活力逐渐释放,体育消费呈现规模稳步扩大、需求更加多元、结构不断优化的发展态势。数据显示:全市人均体育消费支出由2019年的2008元,增长到目前的2460元;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比例由2019年6.25%,增加到目前的6.34%。结合盐城马拉松等品牌赛事,连续举办三届“盐城市体育消费节”,10多个行业、超过300家企业和商户参展,展出400多个种类近2000种商品,发放体育消费券480万元,近16万人次参加消费活动。
据介绍,自从省设立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以来,该市通过“体育惠民+体育消费”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市民参与体育健身消费,累计发放各级体育消费券消费点,惠及近80万人次的群众参与到活动中来,直接拉动消费5000多万元。今年1至8月份,全市体育类用品零售额增长152.6%,体育消费动能持续释放。体彩工作全省第六、苏北第一。2023年受省体育局贺信表彰,今年体育彩票增长迅速,截至12月14日,销售16.53亿元、同比增幅达48.63%,提前3个半月完成年度目标,创历史新高。
体育融合更出彩
今年7月份,盐龙体育公园、大纵湖旅游度假区被认定为江苏省级体育服务综合体,中华海棠园被认定为江苏省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基地,至此,该市已有6家省级体育服务综合体,2家省级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基地,总数位居苏中苏北设区市首位。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正日渐成为盐城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引擎。
“体育+旅游”成果显著。今年来,该市积极开展“跟着赛事游景点”活动,坚持“把体育赛事办在旅游景区”。今年在景区举办各类赛事620场,其中省级以上赛事和活动9场。荷兰花海、日月岛等入选全省最美跑步线路年度榜,“魅力江苏 最美体育”2022年度榜中,该市四个乡镇公园上榜,“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正在实现高质量发展。
“体育+卫生”愈加紧密。广泛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国民体测合格率由2019年的92.9%提高到目前的93.5%。每年举办线上线下运动与健康方面的讲座300多场。2019年以来,开展康复治疗8万多人次,开展各类慢病干预的跟踪服务2.3万人次,医疗保障50人以上的体育赛事58场次,完成运动促进健康科研课题11个,发表科研文章24篇。
“体育+科技”日益加深。坚持用数字技术赋能体育产业,催生产业发展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中华海棠园建成江苏省首条AI智慧健身步道,盐龙体育公园体育场馆入选全省智慧体育场馆示范项目,为苏中、苏北唯一入选项目;积极推进市体育智慧平台建设,通过完善功能、拓展服务、增加内容、增强交互,为广大群众的健康需求送去更多方便、快捷和体验。
下一步,该市将在满足大众多元体育需求、增强体育消费能力、创新消费场景等领域积极开拓。通过各项措施,集聚资源、吸引投资、拉动消费,让体育消费成为撬动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